■姬 靜 楊 乾 鐘 琪 馬文琴/咸陽師范學院設計學院
城市環境的規劃與設計,需要遵循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還要意識到它與自然條件和環境的重疊性和相互的依存性。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無不與“水”有著密切的關聯——無論是自然水體還是人工水體,水體是聯系人與景觀的重要紐帶。而在自然水體相對缺乏的陜西關中地區,我們在進行城市及其周邊的景觀及水體設計時,更應從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定位。
水體景觀設計中的度量標準往往比城市建筑及其復雜的內外結構設計更為微妙,如果我們僅僅把某種單位或者標準作為景觀的度量標準去使用,也許就無法更加準確的定位水體景觀,無法將大自然的度量標準、公共空間的度量標準、時間和韻律的度量標準以及人與景觀的度量標準與其完美的設計與相互疊交。
在水資源相對缺乏的陜西關中地區,關注水體景觀的組群和體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水體景觀的度量標準可以反映和影響一個區域、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區的整體景觀設計風貌;其次,因地制宜的設計水體景觀的形態、尺度是生態型可持續性景觀設計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不同組群形式和不同體量規模能夠傳達更為豐富的生態型設計意圖和表現更為廣闊的景觀空間。
中國古典園林營造有一重要原則為“師法自然”,意為引導人們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遵循自然環境的特征,雖然幾千年來,我們的地域和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它的審美規律往往是抹不掉的。在陜西關中地區水體景觀的設計中,應遵循宜曲的自然形態設計,或是盡可能保留原有的曲水,或是模仿自然河流、水池的曲線,結合當代景觀水體設計中的新的模式,創造性的尋求可持續性的設計活力。
1、尺度感
中國傳統的皇家園林景觀中,以真山真水、水體龐大者居多,展示了皇家園林豐碩的體態和傲人的氣魄,但若應用與當代的關中地區景觀設計,一是自然、地理條件有限,二是過大的水體也會存在危險性和帶來疏離感;同時,也有以“小”見稱的中國私家園林景觀,同樣具有獨特的韻味,值得把玩,但在當代的景觀設計中,水體設計的尺度也不能被自然條件捆住手腳。因此,在當代的水體景觀設計時,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綜合考量水體的尺度感,既要避免過大的水體給人敬而遠之的感覺,也要重點關注人的親水性,特別是對于水資源相對缺乏甚至貧乏的地區,綜合設計符合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的水體尺度。
2、節能性
近年來,不少地區出現了以水景高度為噱頭的水體景觀設計,以自然山水為依托,人工形成超高的噴泉景觀。這種水體設計的確能夠給觀賞者帶來短暫的視覺沖擊,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維護成本等,對于原有的生態環境也進行了較多改造,甚至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以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為代表的中低型噴泉水體景觀,雖然也使用了人工干預的設計手段,但整個水體景觀高度適宜,結合音樂、燈光等,水體噴泉以鋪設富有大唐文化藝術特色紋樣的地磚為依托,增加了水體景觀與游覽人群的互動性,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觀景和親水體驗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整個廣場景觀規劃的可持續性文化生態設計思維。
水體景觀的設計中,一些細微的形態、尺度或者造型設計變化都會形成不同的景觀形象,它連接甚至界定了我們所處的景觀空間,影響著我們的觀賞體驗甚至是城市和地區的自然氣候、環境,其設計中的意境、氛圍更能夠激發人們的觀賞動力、社交潛力、審美意識等,而在一些實際的設計方案中,物質性的水體或許無法替代意向性的“水體”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日本的“枯山水”景觀堪為意向性設計的典范,使用當地的石頭、沙礫等材料,模仿大自然中水的各種形態作為景觀元素,相比實體的水,這種意向型的“水”更能因地制宜的應用當地的一些特有的自然物質,刺激人們形成獨特的細節感受,引發人們更好的觀察和感知我們生存的環境。這種造景手法對于陜西關中地區及此類水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的水體景觀設計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在實際的設計中,我們也可以考慮“實水”與“虛水”相互結合的手法,根據景觀規劃的具體情況,增強不同形式、尺度、材質的水體景觀的可識別性,無論是靜靜地觀賞,還是穿行其中,都能感受到設計者所傳達出的“水”的美妙韻律。
水體景觀的性質決定了它是景觀設計中最具活力和變化的元素,它的存在,能夠改善當地的空間環境和氣候環境,可以增強當地的文化和藝術表現力,也對整個景觀所處的城市和地區的生命力、創造力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以上這些設計標準可以共同也可以獨自為我們在設計水體景觀的過程中提供特別的感官體驗,當我們設計我們所處的環境時,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指導我們的設計,啟迪我們更為深刻的理解生態型水體景觀對于陜西關中地區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其可持續性的設計思路對未來城市和地區環境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