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珍/1.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關于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朱狄在《藝術的起源》中寫到:“對藝術起源的研究不外乎這樣三種途徑:第一就是從史前考古學角度對史前藝術遺跡的分析研究;第二就是從現代殘存的原始部族的藝術進行分析研究;第三是從兒童心理學方面所進行的分析研究。”
第一種研究途徑是通過保留到現今的各種工藝制品來進行實證和人類文化的重建,這種重建是不完全的,我們不可能只憑借一小部分的例證就做出全面而絕對化的論斷。因此,模仿說、巫術說所提供的各種實證都是極為有限的例證,到目前為止,游戲說的很多觀點也都還只是假說,只能作為一種理論,而缺乏實證。這些學說對于藝術起源都是從其與藝術的內在聯系和相通之處進行研究。模仿說把藝術的源頭追溯到人的模仿本能那里去,就使它在論證上陷人了絕境。巫術說研究巫術、原始宗教與原始藝術的思維特點的相似性,指其都是“情感化與幻想性(物我互滲)的統一”。這就好似說因為A≈B,所以A來源于В,這是不嚴謹的。游戲說的康德最早也只是為了說明藝術的自由本質才把藝術與游戲進行比較的,并無藝術起源于游戲的意思,但這卻成為藝術起源游戲說的根本理由。
格羅塞對于藝術起源的研究選擇了第二種途徑,是在現代原始民族的語境中還原遠古藝術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背景的還原是“活態”的還原。此種還原采用實證的方法對現代原始民族的文化系統進行研究取證,用事實說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格羅塞認為“原始藝術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經濟結構即生產方式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非常類似,從唯物主義來看,考察藝術的生產方式或者是社會經濟組織結構,這正契合了藝術起源的勞動說觀點。
第三種研究途徑見于游戲說。“毋寧說,兒童的自發性的游戲就是藝術;我們有理由推斷,在人類的兒童期,即在文化進化的某個時間段上,存在相當于兒童游戲的那樣一種活動。”兒童自發的無規則游戲和人類自由的無功利性的審美活動相似,兒童的游戲心理和藝術審美經驗相似,但我們不能把相似當做起源,以此來研究藝術起源有失偏頗。
要研究藝術起源首先應該從概念上進行明析。鄭元者在《藝術之根:藝術起源學引論》中對“藝術起源”有了一個基本界定,即“藝術發生的內在動機及其相對最早的歷史時間”。這引發了關于藝術起源的兩個根本問題。藝術的發生是出于功利性質還是出于審美本能和情感需要呢?藝術到底是在歷史的哪一個環節中產生的呢?
認為藝術發生是出于功利性動機的首先是勞動說。如果將藝術品與審美情感割裂,那么最早的藝術品的產生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以審美為目的。格羅塞把藝術的功利性和人的生存競爭緊密聯系起來,將藝術的功利性追溯到了藝術的起源,普列漢諾夫從勞動發現藝術起源的功利,為藝術功利性驗明正身。原始人將石斧進行打磨也許并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使用。陶器的圓肚尖底也許并不是為了追求造型,而只是為了打水方便。這當中可能也不排除有純粹出于天然的喜歡而進行的活動。但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 ,“單單憑一種天然愛好,如果沒有充足的材料與工具,也不能使藝術分娩。”也就是說藝術品的產生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工具和材料,而產生工具和材料的過程必然是勞動的過程。在這里,勞動說就好似一個萬能說,因為我們歸根到底討論的是人類的藝術起源,藝術是人的產物,而區別人和動物的就是人類可以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勞動使猿變成了人,凡人的東西均是在勞動中產生的,藝術也不例外。因此不論是藝術品最初的創作動機,藝術品的創作主體,藝術生產活動本身抑或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和勞動緊密相連,更不用說勞動說發展到現在用更寬泛的“社會實踐”代替了“勞動”。這在理論上似乎是完美的,但卻及其空泛,對我們認識藝術的特殊性并沒有多少實際的作用。
另外一個以功利性動機來探究藝術起源的就是巫術說。原始思維的“主要職責在于滿足原始人類種種迫切的功利需要,巫術的幻想就是以現實的、直接的實用功利目的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原始人類因為對大自然的崇拜和恐懼,希望通過巫術的形式讓大自然為我所用,甚至于企圖用巫術來控制和改變神秘的自然界。人類最早的藝術就在巫術的活動中產生了,比如祭祀時的音樂和舞蹈,原始洞穴中的壁畫和雕刻,各種器物上的紋飾和圖案。而這些都是帶有實用功利價值的,那些在原始洞穴中的壁畫,為什么在最深處的黑暗角落,壁畫上的動物身上為什么會有被長矛刺中的痕跡,這是因為原始人類認為描繪出的動物形象和實際動物是有聯系的,當他們把這種形象禁錮之后,現實中他們就可以獲取捕殺這些獵物的力量。但這些和人們的審美需要并無關系,它們并不是作為非功利的審美對象被創造出來的。
那么從非功利性的角度來說,藝術發生的心理內在動機和生物學本能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人類進行藝術的創造活動呢? 那應該就是人類的審美天性和情感需求。“實驗心理學家、藝術史家、文化人類學家們都普遍認為藝術和審美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對形式與色彩的偏愛是人的生物本能,因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除了具有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質需要之外,還有對精神滿足的基本需要。”人類的藝術審美天性和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愛、希望、恐懼、憂傷、憤怒這些基本的感情一樣。生物學家發現很多高級動物對于一定的色彩和形式也會產生愉悅,對于優美的聲音和節奏也會產生快感,這也許是作為動物神經系統的一般生理本性。而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必然遺傳有動物的生理本性,這樣的審美天性大概就是人類藝術創作的最初動機,在經過不斷地學習、體驗、鍛煉和豐富之后,這種心理機制更趨完善,心理功能不斷提高,藝術創作更為成熟。在另外一些起源說中對于藝術是人類審美和情感的需要都有所體現。在斯賓塞看來,游戲的特征在于它對維持生活所必需的實際需要沒有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而是人的天然愛好。因為它是人們消耗“過剩精力”的生命活動,既然是過剩精力,必然是在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外所進行的活動,是以情感和想象為主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詩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戲”,音樂和“顏色藝術”是“感覺游戲的藝術”。表現學說認為藝術起源和人類情感的需要有關,藝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表達自我,情感交流,這也是促使藝術產生的主要原因。原始人類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同時,也有著在群體中進行情感交流的需要,當他們內心激動到不足以用言語來完全表達自己的情感后,就需要借助音樂舞蹈的形式了,正如《毛詩序》中所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些藝術的創造者正是將自己對自然界的深刻體驗和感悟,通過各種藝術形象進行傳達,引發大家的共鳴,這就是藝術活動。
普列漢諾夫說:“勞動先于藝術,總之,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后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他們。”也就是說藝術品最一開始并不是用于審美,而是作為實用工具和材料,只是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原始人類開始有了審美的眼光,有了美感的萌芽,才開始對器物進行美化加工,在這個過程中使用價值是先于審美價值的。那么,在有審美情感之前的原始藝術算不算藝術,還是說它只是藝術的萌芽,現代研究者所定義的審美原則又能否代表過去,如果以審美藝術作為藝術的起源,它的分割點又在哪里。人是經過勞動之后慢慢才有了審美意識,還是先有了審美意識然后開始創造工具,藝術是在人的哪一個勞動環節中產生的呢?是否在藝術起源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個從注重使用價值的實用品到注重審美價值的藝術品的過渡環節,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說,就是“藝術前的藝術”。我們難以確定人類自覺勞動的時間,也難以確定人類自覺進行藝術創造的時間,那么在人類自覺勞動之前是否就已經有藝術活動也是無法確定的。
藝術起源的所有單一假說和理論都有其狹隘和偏頗之處,他們試圖從一個側面或角度來闡釋如此復雜的藝術問題,顯然是經不起推敲和反證的。事實上,在某一種理論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其他理論的影子,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比如,普列漢諾夫一方面認為游戲是一種身心愉悅的體驗方式,但另一方面他認為這種游戲理論是一種“模仿式”,并不是一種先驗的理性沖動,“人們去游戲,只是去重新體驗一下以前的快樂感受”。游戲沖動不僅有感覺沖動,也有模仿一定形式的沖動,如果只有感覺沖動,人類就只能為了愉悅而進行無規則的跳躍,但是將其按照自然界的形式進行模仿,做出和諧的姿勢和有韻律的動作,這才能稱的上是舞蹈,就是審美游戲了。所以,游戲論者是在前人模仿論的基礎上深入一層,融入感覺沖動,將其稱之為游戲沖動。
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指出,“巫術所依賴的思想原則基本上可分兩種:一是相似律,即同類相生,或結果相似于原因;再一個是接觸律,即凡接觸過的事物在脫離接觸后仍繼續發生相互作用。”按照相似律的說法,巫術的思維特征在于原始人類的“物我互滲”觀念,他們在巫術活動中通過模仿自然界的形態,以期達到自己所希望的任何效果,控制和影響外部世界。比如用潑水祈求下雨,用擊鼓祈求打雷,頭上插著羽毛來獲取鳥的力量,陶器上繪制魚形圖案來預示子孫綿延。
在研究藝術起源過程中應該認識到,藝術是人的藝術,其中既有主觀的因素,又有客觀的因素,藝術起源既依賴于人生存的需要、勞動的過程以及生產工具的發展,也依附于人特有的審美天賦和情感交流的需要。偏于某一方面去論述藝術的起源都難以令人信服。正如勞埃·希伯針對原始藝術研究所說:“在論及‘原始’這一術語時,我們經常陷入一種‘要么全是,要么沒有’的極端看法中,而忽視了單個反證的出現及其重要性。同樣,我們傾向于進行‘不是… …就是… …’這種邏輯推斷,而不是合理地解釋不同的方面。”人類的精神活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了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不斷發展,它們共同劃定了人類的行為范式,共同創造了人類的文化歷程。所以,我們應該以多元的角度和發展的觀點,普遍聯系的看待和研究藝術起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