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建國之初,面臨國內外嚴峻的形式,中國共產黨滿懷信心,正確處理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或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群體之間的關系,通過民主協商的實踐和互相協商的機制使不同政治力量得以并存,并保證其持續的穩定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新政權的鞏固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
建國之初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民主協商實踐,該制度在協商建國的過程中確立,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得到初步應用。1948年五一前夕,中國共產黨發表《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0月,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北上與共產黨協商籌備新政協的工作事宜,中共中央舉行了多次座談會征求各民主黨派的意見。12月,中共中央代表人針對新政治協商會議的任務、性質等問題與民主人士進一步協商,最終達成一致協議。
在多黨合作籌備新政協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平等協商,虛心聽取多方觀點。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會議期間,各民主黨派的代表發言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態度,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國初期的政治協商主要采取協商會、座談會的形式,對土改問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國家重要事務進行協商討論。
民主協商的思想貫穿于土地改革運動的全過程。在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之前,中央就多次召開會議協商討論改革方案。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討論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協商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14日政協充分發揮參政議政的職能,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討論,對上述草案進行補充和修改,并建議中央人民政府采納修改后的草案。圍繞政協的提議,中央人民政府召開會議,共同協商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運動過程中也體現了民主協商思想。中國共產黨反對脫離群眾,反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將土地恩賜給農民,貫徹群眾路線,團結民兵、群眾團體、鄉區政府等,發動農民展開與地主階級的斗爭,實現農民自己當家做主。期間開展的減租退押運動不僅使處于破壞狀態的農業得到恢復,增強了農民之間的團結,通過各種群眾組織將分散的農民聯合起來,還形成了農民協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組織,充分發揮廣大青年、農民和婦女的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吸收許多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去參加土地革命,形成了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
為了穩定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協商討論,明確指出調整工商業的原則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否認擠垮私營工商業的想法。為了詳細落實調整工商業的措施,1950年5月8日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天津和上海的副市長,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貿易、稅務、銀行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也參加了此次會議,傾聽資本主義工商界代表人士的意見,互相討論。
在調整公私關系方面,堅持國營經濟為領導,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之間合理分工,中央統籌,地區內恰當分配。在調整勞資關系方面,堅持勞資兩利,用協商的方式解決勞資矛盾。政務院第29次政務會議指出,關于勞資雙方的問題由雙方自愿訂立的集體合同、勞動合同等規定,建立勞資協商會議解決日常問題,未取得協議的事項雙方繼續研討磋商,確保工人的民主權利。除了勞資協商會議,有些企業還訂立了勞資集體合同、產業或行業的協商會議來調節雙方的關系。可見,協商民主思想貫穿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始終。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成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和憲法起草小組,開啟第一部憲法的制定。一年的緊張工作之后,憲法起草小組提出初稿,在京中央委員會召開三次會議討論修改,政協全國委員會也進行了協商。憲法草案初稿正式通過后,全國各大行政區、省市、自治區廣泛開展討論會,參加人數達8000人,共提出5900多條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針對這些意見又召開6次會議逐句進行協商修改,最終在第七次會議上審查通過。毛澤東在會上講到:“大家盡了很多力量,全國有八千多人討論,提出了五千九百條意見,采納了百八十條,最后到今天還依靠在座各位討論修改。…將來公布以后,還要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人民日報》發表相關社論之后,全國人民對憲法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討論,參加的人數達1.5億人,提出了很多意見。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了,這部憲法是由人民共同協商討論制定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憲法,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幾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進行了民主協商的實踐,其指導思想與當今西方社會提出的協商民主理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上是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將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思想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和人民民主思想為指導,鼓勵公民有序地參與政治,鼓勵各民族和不同階級利益代表者相互協商,實現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穩定性。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協商實踐既體現了選舉民主又包含了協商民主思想,與現代民主形式——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契合。選舉民主主要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組建中央政府的工作中和基層民主選舉的實踐中。建國之初在政府機構的人選問題上進行了慎重商議,盡量將民主黨派的主要負責人和社會賢達人士安排進了政務院及其下屬機構。農村和城鎮的各級政府領導人、農民協會等團體的負責人都是在協商的基礎上經過選舉而選出的能代表群眾利益之人。
本文著重討論的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協商思想與實踐。無論是組建中央政府的成員構成、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還是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亦或是第一步憲法的制定,中國共產黨都創造性地運用了民主協商的思想,解決階級之間、民族之間、階層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盡最大能力聯合一切盡可能聯合的政治力量,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的聰明才智,為建國初期的經濟、政治、文化、外交事務而奮斗。
建國初期,中西方都還沒有正式提出協商民主的概念,但是中國共產黨已經掌握了民主協商的思想精髓,并創造性地將其運用到新中國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民主協商提供了制度保障,促使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中共多次召開會議商討土地改革的方案,在改革過程中和分配問題上與農民協商,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妥善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系,與私營工商業者和工人進行協商。第一步憲法從擬訂到制定,中國共產黨召集各黨派的代表人士召開了多次會議,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制定出一份符合各族群體利益的好憲法。中國共產黨聯系社會現實,將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有效結合,始終如一地推進公民有序參與政治,這些實踐契合于協商民主的核心——協商與共識,也契合于現代的民主精神——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協商實踐為今天公民有序參與政治提供了經驗借鑒,奠定了現代民主精神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各族人民的利益代表者,在執政過程中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實行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和基層民主等,通過多渠道征集民意,多形式與民協商,形成了全民共享共建的社會治理格局。協商實踐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更加重視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引導人民樹立主人翁意識,推進其參與到國家政治、社會治理中。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汲取精神營養,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高執政能力,進一步掌握了協商民主的理論精髓。同時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的理論應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來,在實踐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推進和實現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堅守和秉承的現代民主精神之所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動性,有利于維護社會團結,鞏固新政權。土地改革運動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使我國經濟得到恢復,文、教、衛等事業得到發展。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物資、人力等方面支援了革命戰爭,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了基礎,為我國贏得了和平的建設環境。民主協商的方式避免了階級之間、民族之間的大量沖突,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推進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第一部憲法的制定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提高了人民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合理有序發展需要正確處理黨群關系,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依靠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土地改革運動彰顯了基層群眾的智慧,啟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要加強基層民主建設,通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與監督,保障人民切實享有民主權利。建國初期的民主協商實踐,尤其是第一部憲法的制定過程,充分體現了黨內協商的重要意義,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更要重視黨內協商民主的發展,使黨員有序參與黨內民主政治,為其他主體起到示范作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突出了黨際協商的重要意義,啟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統籌兼顧,吸納其他各民主黨派的觀點意見,做好事前協商、事中協商和事后協商,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
[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翟昌民.回首建國初: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回顧與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選集(第17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