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銀/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近年來,浙江省的城市化進程隨著經濟水平提升而穩步推進,經濟結構也初步表現出后工業時期的特征。同時逐漸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的特色小鎮,它不同于行政區劃單元、產業園、風景區上的“鎮”,“區”,而是對區域地方產業、經濟、文化、社區、旅游等功能的創新融合。
回流勞動力是因為在外務工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物質、人力和社會資源后返回故鄉,所以職業的轉換可能性相對較高,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鄉村大批年輕勞動力進入都市工作,極大地推進了城市人口結構,保證了城市的勞動供給。所以城鎮鄉村勞動力結構多以中老年為主,各個年齡段的城鎮鄉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對改良勞動力市場具有重要影響。
回流勞動力從業表現方式有:
(1)從事農業工作逐漸減少。(2)傳統制造業工作崗位持續減少,對于核心的工作技能和工程方面的勞動力保留已成為趨勢。(3)生產者服務與醫療保健和教育服務在就業增長率上領先,在絕對數量上也會變得日益重要。(4)零售業工作和服務業工作將會在新經濟體系中執行較低技術含量的活動。
作為不僅拉動內需的主要動力之一的特色小鎮建設,還能帶動城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促進各級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從城鎮鄉村供給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點來看,特色小鎮建設,小鎮經濟發展,是鄉村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1)產業結構“高度化”,即指第三產業的比重在產業經濟學范疇解釋逐漸提高。在后工業時期,服務業將在整體經濟中占據更高比例。(2)制造業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創新”擴張,通過觀光旅游業、地區商業、物流和制造業等發展挖掘,完善“宜創、宜業、宜居、宜游、宜享”的城鎮環境,從而改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那小城鎮就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和勞動力,從而與各級城市的協調發展。
目前以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作為主要發展基礎的特色小鎮共有46個,占據絕對比例優勢。其他特色小鎮,既有借助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發展的特色小鎮,也有依靠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旅游業或設計產業的特色小鎮。這些類別的特色小鎮數量較少,沒有形成明顯的類別特征。在以產業基礎作為發展基礎的特色小鎮中,有大量縣域和鄉鎮級別的傳統工業園區或是轉型發展其他產業,或是進行產品升級創新,實現同一產業的二次發展。
特色小鎮的主導服務業主要包含四類:信息技術創新類、金融類、旅游養生類和文化創意工業設計類。
從發展基礎與產業選擇的關聯度看,信息技術創新型特色小鎮的發展對產業基礎的依賴性沒有制造業主導的特色小鎮那么高。該類小鎮的發展更多基于技術研發與創新氛圍的優勢。發展金融類產業的特色小鎮,相對更傾向于地理區位良好、自然資源優質的空間。旅游養生休閑類產業的特色小鎮,比例較高、來源多樣,既有基于康體醫療條件優勢的產業發展,也有依靠優質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實現產業發展。文化創意類特色小鎮數量較少,且主要配合高端休閑旅游產業共同發展。
結合特色小鎮的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總體情況,可將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路徑歸納為四類:
(1)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以云棲小鎮和溫嶺泵業智造小鎮為代表。依托原有工業基礎,通過流程技術升級或產品升級實現產業發展。(2)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開發的發展模式:以寧海智能汽車小鎮和平陽寵物小鎮為代表。以技術成熟型制造業為基礎,配合高端服務業,形成產品生產與空間體驗相結合的“2+3”發展模式。(3)以信息技術創新型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以云棲小鎮為代表。信息技術創新型產業在浙江省轉型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技術發展導向作用,受到政策支持與“創新氛圍”的影響。因此,將信息技術創新型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進行發展的特色小鎮,具有較為特殊的產業發展地位。(4)以優質自然資源、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建設的發展模式:以文成森林氧吧小鎮和龍泉寶劍小鎮為代表。基礎設施建設拓展了城市邊界,更多資源進入消費者視野。同時,消費需求結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發生著巨大改變。因此,一些特色城鎮可以憑借優質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或區位優勢,發展健康的旅游產業、文化制造業。
各級城市的發展所出現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的“城市病”,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進行產業升級、轉型,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帶動,并反向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促使勞動力回流,為城鎮鄉村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1]李郇.勞動力回流:小城鎮發展的新動力[J].城市規劃學刊,2012(2).
[2]郭力.勞動力回流、產業內遷與人力資本驅動型城鎮化[J].人力資源,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