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友續 曹銘鈞 王 瑞 史 杰/甘肅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秦直道是秦始皇命蒙恬大將負責修建而成,南起于云陽甘泉宮(今陜西淳化縣北),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全長700多公里,因為這條道路南、北大體相對,同時南北相直,古人稱其為直道。學者多認為修建于公元前210年。
直道的起點——陜西淳化縣涼武帝村的云陽光林宮(距咸陽不遠)——是秦王朝的軍事指揮中心,終點九原郡是匈奴當時的政治中心,直道是聯系秦王朝軍事指揮中心和匈奴政治中心的最短路徑。因此,可以這么說,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原因,主要是“為防御匈奴的進攻”。
從道路選址上看,直道南起甘泉,北接九原,直穿子午嶺,是聯系長城南北戰區和秦王朝中樞所在地最便利的軍事交通路線,有著"南衛關輔,北御羌戎”的軍事地位,這一戰略地位極為顯赫。同時從地形上來看,子午嶺綿延400多公里,山勢崢嶸,山區面積大、支嶺多,直接穿越山嶺,不僅實現了距離最短的目標,以高御低也能夠更好控制附近的交通、達到御低目的。秦直道與馬蓮河道及延川道在東西方向呼應,控制著兩側河谷大道,并構筑起了一個以高速度高質量的以秦直道為主的交通網。
秦始皇把直道按照能夠通車的高質量標準修筑,原因是秦王朝與匈奴的大戰需要保證輸送糧草的源源不斷,這就要確保供應線的絕對暢通。
考古發現,秦直道不僅工程浩大,同時也伴有大量附屬設施。在秦直道及其附近,有較為密集的烽燧遺址,它們構成了軍情報傳送設施,從體系上看比較完備。在子午嶺上的劉家店林場,有一座用于監測林區火災的瞭望臺,建于秦漢烽燧遺址之上,瞭望臺四面和臨近地面有建筑材料殘存件,分布比較明顯。從劉家店到調令關的秦直道兩側,隔一段距離,就能發現一座烽燧遺址。在子午嶺烽燧當時占據的制高點上,能夠看到子午嶺縱貫南北,形勢雄壯,川流如線。這樣的地形地勢,便于烽火傳遞,能夠提升軍情傳遞效率。
據史料記載,歐洲的羅馬大道和秦馳道,能夠稱得上中外兩條古老的大道,但是,從規模、寬度、鏨山堙谷等特點上來看,羅馬大道遠不及秦直道。秦直道寬度在30米以上,還設置了亭障臺樓及防護設施等,這與現代高速公路標準有著相似之處,因此,秦直道可以說是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頭嶺上,一半路程修筑在沙漠草原”,這是歷史學家史念海對它的描述。在兩千多年前就能修筑這樣巨大的交通工程,是交通工程史上的奇跡。
放眼中國古代筑路史,秦直道是重大突破。在當時沒有先進設備的條件下,秦直道同時分段開工筑路,在大漠草原、秦嶺之脊這樣復雜的地形條件下,僅僅兩年半時間,完成了規劃、勘察設計和修筑,使得南起點云陽和北終點九原連成直線,誤差沒有超5°。因此,秦直道無論是勘測,還是施工難度與施工時間,在古代筑路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秦直道南段選擇了子午嶺主線,因而道路走向稍微偏于西北。這樣的選線是有著非常科學的原理。從地形上來說,子午嶺雖然主脊海拔比較高,但陜北與隴東高原在地勢地形起伏方面變化不是很大,地形較為平坦,適宜修筑道路。假如直道取道陜北上郡,就不能達到快速調兵北上之目的,也就違背了將其修筑為國防大道的初衷。同時,這樣的選線還會使秦直道經過縱橫交錯的溝壑,一方面增加了修筑難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南北交通。據實地勘測,在子午嶺主脊,秦直道寬度約5米;從定邊到東勝的直道北段,路面寬度更是達到20米以上。從考古遺跡來看,蒙恬修筑秦直道時也采用了“厚筑其外,隱以金錐”的修筑方式,并且塹山堙谷,工程的艱巨復雜,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秦直道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非同尋常的地位的原因就是選線科學合理、工程艱巨、規模恢弘、筑路技術高超,當時世界其他國家遠不能及。
秦直道的修筑,提高了直道沿線和長城內外的生產力水平、改善了沿線人民生活、繁榮了社會經濟。長城內外的貿易往來,商品的交換,強化了政權交流,促進了貿易繁榮,形成了物資上互補、經濟上促進的格局。同時,從秦朝開始,歷代都有開墾農田、發展農業的現象,更有農業繁榮記載,這說明秦直道對經濟發展最顯著的是對農業開發的貢獻。
關中北部之經濟開發,得益于秦直道。秦代上郡以北各郡縣由少數民族占據,這些地方森林茂密、水草豐盛。彼時這些地區農業及其經濟很是落后。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開發的,是秦漢時期推行的移民實邊政策。這一政策規模宏大,給關中以北的廣大地區帶去了鐵鏵、鐵犁、鐵劈土,代田法、根耕和溝渠的開鑿等,這都是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進步的生產工具,促使上郡及以北的荒山和草地成為了良田,直接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上郡在西漢前期還是以畜牧業為主,而到西漢之際,變成了半農半牧區,以饒谷、多畜并稱。
通過秦直道,打破了地域界限,促進了物資運輸,增強了人口流動,增進了農耕與草原文明的交流,主要表現為,內地先進生產技術及工具和生活方式傳到了北方邊地,促進了物資的交流。
秦直道如果以長城為界,北段是鄂爾多斯,南段則是陜北高原。從文化人類學看,陜北高原大量地保留了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漢文化的遺跡,主要表現為民風純樸、習俗古老、觀念質樸、生產生活方式原始,有信仰崇拜遺風等等。鄂爾多斯區域保留了大量游牧文化特征,還有后期形成的蒙古文化,都繼承了匈奴文化的特征。同時,經過幾千年交融,長城內外的文化形成了兼備農牧文化共同屬性、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現象,兼容了兩千多年以來傳統的農牧兩大文化。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其地理條件雖經更迭,但卻保留了傳統文化,這些都是蒙漢民族延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文化價值很高。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有兩個最宏大的工程,就是長城和秦直道,它們創造了世界奇跡。循著地圖,可以看到,長城為東西向,秦直道為南北向,它們在鄂爾多斯相交匯合,用歷史方法對這一中心點考察,中國許多民族曾經在這里活動,四面八方的民族在自己的強盛時期都曾占據鄂爾多斯或在此生活,而當離開鄂爾多斯時,又是民族實力下滑時,這可能是歷史規律之一,也許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秦直道在長城內外的民族匯聚、民族融合的歷史特征和作用。
秦直道作為甘肅慶陽地區當時的主干道,在促進慶陽地區民族融合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周秦漢唐以至北宋和明朝,慶陽是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區或近邊地區,慶陽地區為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慶陽在中原王朝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方面,從地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關中定都的秦、漢、隋、唐各代,均以慶陽為南衛關輔的屏障,各朝代對慶陽的經營特別重視。這一時期,北方先后興起了幾大民族。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發生戰爭及和平相處時期,一些少數民族陸續遷移到了慶陽。也因此,慶陽農牧經濟得到了發展,南部地帶農業和北部畜牧業同時有了較大發展,成為國家當時幾個主要的養馬基地之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在宋夏對峙時期,在慶陽生活的蕃族具有特殊地位,怎么團結蕃族共同拒夏,是這個時期治理慶陽最為重要的政務,這一政策直接促進了民族融合。金元時代,黨項、女真、蒙古族遷移到慶陽,并與漢族雜居一處,從事農牧業生產。元代后期的時候,慶陽少數民族基本都融到了漢族之中。
總之,秦直道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壯舉,它起到了有效的戰略防御作用,維護了當時的政權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在促進國家經濟繁榮、推動民族融合交流、推進文化交匯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繼承和發揚秦直道的歷史文化遺產,推進秦直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秦直道資源,對于促進甘肅旅游強省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