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岳佳/大慶市委黨校
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司法人員在訴訟過程中只有正直無私,沒有任何私情或私利的考慮,具有獨立的意志,不受任何外來干涉,也不屈從于任何外部壓力,才能做到公正辦案。然而長期以來,司法獨立性難以保障始終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較突出的問題。在地方黨委握有司法人員實際任免大權和地方政府握有司法機關財政大權的情況下,司法活動受行政干預或不正常干預的現象嚴重,甚至導致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違背了法治統一和社會正義的意愿。
長期以來,我國法院系統借用行政工作方式處理案件、管理審判工作,其設置、管理和運作未能很好地體現司法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從而使審判職能和作用受到影響。例如,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架空了審級制度。又如,現行司法體制下法院內部的審判委員會、主管院長、庭長都屬行政角色,通常不參與庭審卻對案件享有決定權,或多或少存在法庭審判、法庭辯論、質證過程流于形式的現象,導致一些司法判決有失公正。
打造具有較高法律素養、豐富經驗、品行良好的優秀法官是高素質法官隊伍建設的目標。但一些法官職業化程度不高的現實比較突出,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形成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對專業性要求不強,有的甚至沒有經過正規法律訓練就上崗,導致司法隊伍的非專業化現象相當普遍。因此,要嚴格職業準入制度,加強對法官的繼續教育,提高司法隊伍專業化水平。
由于現行司法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或司法人員素質不高,在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以及法律適用上,存在隨意性強的現象,超出正常的自由裁量權的范圍,導致訴訟案件裁決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加上司法權威不足,導致司法活動隨意性強,效率低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蹄疾步穩。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司法改革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
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在我國現有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來的。同時,針對某些改革措施及其綜合配套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完成度不夠高的問題,完善配套措施與基礎性改革。例如,關于檢察院的公益訴訟改革,在結束了部分地區試點并修改相關法律之后,接下來是如何在全國推行的問題,這就涉及行政訴訟制度和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完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重大的改革尚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如法院的執行工作究竟是外分出去還是保留在法院進行內部分權,審執分離改革等,還需要今后從頂層設計的層面作出決斷。因此,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迫在眉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有兩層含義。一是“夯實”:夯實前一階段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果,鞏固并發揚,形成長效機制,使其制度化或立法化。如一些相關的法律要跟進,把司法責任制、員額制等改革成果提升到立法的層面,保障改革成果的穩定性。二是“填空”:將相互關聯的各項改革中的各項制度之間的“縫隙”填滿,使其更加緊密和完善。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就是要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為重心,深化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健全員額制改革、全面提升司法人員專業化水平,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打造職業化司法人員隊伍等基礎性改革為綱,研究制定科學有效的實施機制和保障機制,主要圍繞這些基礎性體制改革展開,至于“配什么、怎么配”,應當注重先期調研,找準問題癥結。應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通過理論研究、實踐調研等方式,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問題之間的關系,以此作為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基礎。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以司法體制改革的既有狀態為基礎的。這些改革遍及司法的各個方面,但都是點狀的。現在的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就是要把這些“點”連成“線”、形成“面”、組成“體”。也就是說,即將展開的綜合配套改革就是“點線面體”的組合、整合、提升,它涉及司法體制的各個方面,是整體性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整體性、協調性將在這一改革中被特別凸顯和高度重視。
司法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過查找以往司法制度中的缺陷,以便找到完善的策略。對此,我們既要迎接認識上的挑戰,又要直面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及時反饋、報告、修正,助力司法體制改革最后取得實效,真正將“公正”二字牢牢地印在人民群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