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瑗瑗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在我國高校的音樂課堂中,作曲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高校開設了專門的作曲理論課程。對于音樂這一學科來說,旋律起著主導作用,其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為音樂學習的過程提供便利。下面,我們將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音樂學作曲的理論課程進行分析和探究。
高校音樂學的教學涉及作詞、作曲等多個方面,因此,高校音樂課上需要講解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如果將這些內容混雜在一節課上進行教學,不但會使課堂顯得混亂無序,也會導致學生無法透徹地進行各個方面的學習。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教師可以將作曲理論的教學分離出來,單另地開設一門只教授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的課程,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與作曲理論相關的知識。
單另開設一門教授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的課程,不僅能夠使教師更加專注地進行作曲理論教學,也能引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比如:在進行三和弦相關理論的教學時,如果是在混合的音樂大課中進行教學,教師是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其進行細致的講解和介紹的。而在專門的作曲理論課堂中,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可以詳細地介紹主和弦、二級和弦(下屬類)、三級和弦(屬類)、下屬和弦、屬和弦、六級和弦(下屬類)和七級和弦的符號與種類,并進一步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給學生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進行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的教學時,如果教師只是依靠一張嘴、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進行知識的灌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音樂學作曲理論的興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作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也促使他們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更加高效地進行音樂學作曲相關理論的學習。比如:在進行“和聲聲部”相關理論的教學時,由于涉及“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這四部分的概念,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口頭的表述,學生們很難真正理解這四個聲部的內涵,也無法對這些聲音有基本的判斷能力。為了改善這樣的現狀,教師就可以找一些涵蓋這些聲部的音頻或視頻,將這些材料以幻燈片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在上課的時候放映給學生們,讓學生們能夠在音樂的海洋中感受相關理論知識的內涵。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們能夠對高校音樂學作曲的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大幅提高他們進行相關知識學習的效率。
旋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曲調”,這是一段音樂區別于其他音樂最主要的原因,旋律就是曲調,其與建筑物的風格和韻律有著很大的相似度,每首樂曲的旋律都是不同的,這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音樂美感。在進行旋律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們明確:旋律的學習在作曲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占據著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們專注地進行聽講和學習。比如: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教授時,教師要讓學生們明白旋律具有視覺性: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早期,有一部分音樂家認為優美的旋律應該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因此他們追求“旋律線的優美”。旋律的創作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速成過程,其一靠天才二靠靈感三靠實踐。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放映《藍色多瑙河》這首樂曲,引導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畫出大致的旋律線,并在放映結束后讓他們觀察自己畫出的旋律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投身音樂之中,切實感受旋律的優美和沁人心脾,而且能夠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旋律相關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學習與音樂學作曲相關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們要引導學生對各部分的理論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們明確:雖然各部分的理論知識是互相分離且存在差異的,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又是互相依存的,缺少任何一個部分,學生們都無法學習到作曲理論知識的精髓。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比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們播放周杰倫的《菊花臺》和《東風破》,用流行音樂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周杰倫在演唱這兩首歌曲時使用的相關器樂、各個聲部的交替以及不同旋律之間的轉換與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能夠意識到和聲學、曲式學、復調、對位法、旋律和配器這幾大作曲理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他們對于作曲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的課堂講究的是極強的針對性,在這樣的課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用“撒大網捕大魚”的普遍式教學方法。想要增強課堂的針對性,教師就要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教師要適當制定一些診斷性評價機制,在每節作曲理論課正式開始之前,都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診斷,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存在的問題。比如: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放映一首比較常見的樂曲,讓每個學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說出這段音樂的聲部和曲調,并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進行簡單的記錄。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后,教師們就可以根據剛才記錄的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通過學習這些理論知識而得到的滿足感。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非常看重授課完成之后產生的效果,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課程也不例外,其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要求是比較高的。對于音樂的作曲來說,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而在課堂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考察,能夠使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師要制定合理的形成性評價機制,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進行深入的考察。比如:教師可以將與作曲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填空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們,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空的填寫。經過檢驗,如果理論知識的考察合格,教師會給學生們一段歌詞,要求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意境將這段歌詞譜成曲子,最后交給教師。在對這些曲子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學生們是否真正理解了與作曲相關的各種理論知識,并根據學生們反饋出來的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們提供幫助,學生們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總而言之,良好的旋律感和優秀的作曲能力對于學生們進行高校音樂學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當然,如果學生們僅僅依靠自己進行摸索,是無法收到很大成效的。已有的實踐證明,開設足夠多的高校音樂學作曲理論課程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對高校音樂學作曲部分的學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教師一定要做好相關理論的傳播和講解工作,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有底氣地進行學習,幫助他們打下堅實的作曲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