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璞,范獻勇,金相莉
(綏化學院 音樂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00)
紅色歌曲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產物,是20世紀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創作、流傳的歌頌革命以及贊美祖國的歌曲。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以紅色歌曲的學習、傳唱為載體,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紅色歌曲產生于20世紀初期,起初的紅歌大部分為民間小調改編,是勞動人民及音樂人士的自發創作。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明確了文藝服務的對象,確定了文藝統一戰線后,我國的紅色歌曲開始了目標明確的蓬勃發展歷程。
紅色歌曲謳歌工農兵、謳歌英雄、謳歌革命、謳歌黨,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文化,發掘了民間優秀的藝術旋律,具有時代性、群眾性、藝術性的鮮明特點??谷諔馉帟r期的《大刀進行曲》鼓舞了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解放戰爭時期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頌了人民群眾對黨的深厚情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歌唱祖國》反應出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及對祖國的赤誠情感;改革開放時期的《春天的故事》唱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他們沒有機會經歷戰火硝煙的年代,沒有目睹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困難重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與紅色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情感的共鳴。課堂上講授的革命歷史距離他們太遙遠,口號式的愛國主義情懷又略顯單薄無力。這種情況下,紅色歌曲作為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能夠對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產生重要的推動力。
愛國主義紅色歌曲能夠使學生們了解我國的紅色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增加民族認同感,樹立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能夠培養感知能力,豐富審美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樹立健全人格;能夠培養大學生不怕苦不怕難的艱苦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美育、智育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為了解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掌握紅色歌曲的現狀,我們采取網絡、紙質的形式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28份。參與問卷調查者分別來自綏化學院、齊齊哈爾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江蘇省無錫太湖學院等多所高校的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其中藝術類專業占21.34%,文史類28.66%,理工類50%。
在喜好音樂類型的選擇上(多選),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數最多,為266人,占調查問卷總人數的81%。其次為輕音樂,占比例為63%。愛國主義紅色歌曲的選擇人數為110人,占總人數比例的34%。
當代大學生了解紅色歌曲的途徑為(多選):電視,選擇人數286人,占總人數比例的87%;校園活動,如廣播以及課堂講授所選人數為165,占50%。
從當代學生對愛國主義紅色歌曲的了解程度上看,了解不多的同學占52.13%;有一定了解的占44.82;完全不了解的占3.05%。
對紅色歌曲重要性的認識上,認為紅色歌曲非常重要的占85.67%;一般的占13.41%;不重要的占0.91%。
對是否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歌曲活動的選項中,58.23%的同學有意向、樂于參加;37.8%的同學覺得無所謂;3.96%的同學表示不愿意參加。
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愛國主義紅色歌曲的傳承與發展對當代大學生具有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民族榮譽感、激勵當代大學生奮發向上動力、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從本次問卷調查可以歸納出當代大學生對紅色歌曲掌握、了解的以下幾點情況。一是大學生對于紅色歌曲的了解程度尚可,能夠哼唱出一部分經典的紅色歌曲,但是對歌曲發生的時間段、所講述的故事沒有深入了解。二是大學校園中傳播紅色歌曲的場合、途徑較少。三是在大學生中傳播愛國主義紅色歌曲,有很大的空間。
針對當代大學生對紅歌的掌握和了解情況,考慮大學生的年齡與獲取信息的新習慣,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在校園中進行紅色歌曲的推廣。
首先,可采用校內公共藝術課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課堂上的紅色經典歌曲講解。其次,多利用校園媒體的作用,可推行“每日一曲”,對紅色歌曲進行播放及講授其背后的故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歌曲的熏陶。再次,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紅色歌曲藝術節”,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唱紅色歌曲。最后,利用主流軟件,如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每日推送。
紅歌唱出的是一種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體現的是一種氣節,激發的是一種動力。將紅歌融入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然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了解我國的紅色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形成一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將深深的扎根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