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銀鋒/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
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應該著重于提升學生對區域特征的認知,對區域問題加以分析,對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與預測,進而形成一種地理思維。在人類生活的地球上,每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都不同,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便是地理環境最為根本的特點。由于區域自然與人文要素存在明顯差異,因此人地關系與問題便存在極大的不同。培養高中生的區域素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區域差異的科學認識,進而合理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
區域化作為高中地理教材中一個重要的特征,能夠幫助教師理順教學邏輯順序,使其更多的引導學生掌握區域知識。地球上的區域眾多,每個區域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不僅表現在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并且區域人文地理也存在極大的不同。與此同時,在地理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專業術語以及地域名稱,教師如果照本宣科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所以教師應該善于結合實際區域案例加以分析,使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進而培養學生的地域認知素養。例如,在學習《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列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狀況以及地理環境的情況等,使學生加深記憶,并掌握相關地理情況。事實上,對于高中地理的練習題或者水平考查來說,通常考察的范圍都集中于考查學生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的氣候條件或者地理特征,極少情況下會針對某一特定知識點進行考察。因此,如果學生籠統的進行學習是難以提升地理成績與地理素養的,只有將知識點細化,針對區域開展學習,提升區域認知能力,才能夠不斷拓寬地理知識范圍。
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點旁多復雜,甚至在教學中涉獵的各個地方均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氣候和植被特征。同時,地理方位的不同對各地人文風俗亦影響頗深,例如在不同地點的人文風貌、城市布局等等都會有所差異。其中關系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內容,教師無法在教學中一一講解,且學生也無法完全吸收,此時教師就可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指導。地理教師可通過思維導圖教學,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不同區域的不同農業生產類型以圖表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便于學生更加直觀了解這部分的內容,還無需對只是進行獨立講解。進而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構建地理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區域認知素養。
地理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它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是對整個地球進行研究,而地球的各個區域之間既存在著一定的區域差異,也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掌握對比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在對比分析中可以將區域之間的相同點進行展開聯系,并將不同之處對比差異,進而強化對地理區域的認知與了解,加深印象。
在對比學習中,不僅可以將有關聯的地理知識進行對比分析,并且可以從中發現新的知識。例如,當學習到魯教版地理《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時,教師可以將這節課與《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建立聯系,將水土流失的防治與流域開發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使學生能夠理解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掌握區域代表性的特征。聯想法是幫助學生記憶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引導學生分辨差異,又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因此對學生地理學習起著積極地作用,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
地理知識的學習需要反復的強化鞏固,并定期考察,這樣才能使學生將知識融入到自己的腦海之中。地理屬于文科學科,在學習中需要學生背誦記憶的知識點較多,但是記憶是一個不斷鍛煉與強化的過程,人的大腦難以在短時間內記住過多的知識內容,或者記憶后容易忘卻。故此,若想加強記憶需要通過不斷地刺激大腦并加以練習,進而鞏固知識內容。例如,在學習《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時,當學完以后,學生往往會對一些區域的地理環境記憶混淆,這時便可以采用刺激式記憶方式,對學生抽查提問,使學生明確自己知識的欠缺之處與薄弱環節,進而掌握地理知識。
以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提升區域認知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所謂區域素養的培養,一方面要求學生應該對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與區別加以認知,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應該掌握分析對比地理區域的能力,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主導作用,采用合理的引導與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建立起地理思維,形成區域認知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