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的法國正處在路易十四的嚴格統治之下。當時的法國等級界限森嚴,所有人民被按照自身社會地位的不同分為三個等級。此時的法國社會,君主已經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解釋君主意志:君主的統治意志就只是,或者只應該是公意或法律;他的力量只不過是集中在他身上的公共力量罷了。最后,君主居然具有了兩個主權者,一個是權利上的,而另一個則是事實上的;這時,社會的結合便會立即消滅,而政治體也便會立即解體。[1]
此時的法國封建世俗王權對人民的壓迫已到了極其嚴酷的地步,啟蒙運動浩浩蕩蕩,不斷涌現的新思維劍指落后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觀念。盧梭作為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摧毀封建制度及封建習俗方面建立了豐功偉績,對個人前途、國家的命運以及民族的未來進行了深度的思考。盧梭在深入的思考過后提出了民主思想,來改造社會弊端,促進社會進步,通過公意、人民主權、直接民主等一系列措施來保障和實現人民的權利。
公意概念是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核心概念,是人民主權理論的基礎。雖然人與人之間時通過相互訂立社會契約而組成一個“共同體”,即合理的國家。由相互訂立社會契約而產生的國家,不應當存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分離的現象,更不應該存在外在于人民的權力。為此,他提出了“公意”理論。
“公意”概念的提出就為論證這個過程。盧梭認為,設計一種真正的政治共同體,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必須達到下面這樣的要求,就是說“要尋找一種組合的形式,使它能夠以全部共同力量來防御和保護每個參加者的人身和財富。[2]這一點就證明了,權利平等及平等所產生的正義概念乃是出自每個人對自己的自私,因而也就是出自人的天性。這一點也就證明了公意若要真正成為公意,就應該在它的目的上以及在它的本質上都同樣地是公意。”[2]
盧梭對于“公意”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確定主權在民的基調,隨后以此作為出發點論述民主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則直指法國的當前現狀,少數統治者代表了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公意”。
人民主權學說是盧梭民主理論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按照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共同體的每一個結合者都以其自身的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指導之下,并且共同體接納每一個結合者作為全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每個人所結合行成的共同體便是主權者,主權者享有主權,主權者的意志就是公意。正是這些不同利益的共同之點,才形成了社會的聯系;如果所有這些利益彼此并不具有某些一致之點的話,那末就沒有任何社會可以存在了。因此,治理社會就應當完全根據這種共同的利益。[1]
盧梭不僅從理論上論證了“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而且還從政治實踐角度為人民主權的實現設計了一種制度安排即直接民主制。盧梭提出,定期召開公民大會,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然后由人民政府執行行政權力,實行直接民主制,是最終實現主權在民的形式和途徑。在理論的基礎上,盧梭還設計了具體的民主制度。
第一,由全體人民直接制定并修改法律。在盧梭看來,“代表的觀念是近代的產物;它起源于封建政府,起源于那種使人類屈辱并使‘人’這個名稱喪失尊嚴的、既罪惡又荒謬的政府制度。”正是這種行為,我就稱之為法律。[1]盧梭對法律的定義就是“全體人民對全體人民作出的規定。”
第二,確定法律和公民。盧梭的法律思想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法律代表著意志的普遍性,另一個是對象的普遍性。法律意志和對象的普遍性,強調了在法律面前沒有任何的特殊性,每個公民都得毫無列外的遵守,體現了法律的基本原則。
首先,盧梭的民主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領袖,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羅伯斯庇爾、馬拉、圣鞠斯特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都深受盧梭的民主思想影響。并且盧梭關于主權的這些論點對法蘭西共和國的憲法制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791年的憲法的提法是“主權屬于國民”,1793年的憲法的提法是“主權屬于人民”;此后的憲法,除1946年和1958年的憲法以外,對主權的提法都是“屬于國民”。1946年和1958年的憲法的提法是“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3]其次,盧梭的法律理念深入人心,并指導著1789年后人們的政治實踐。《社會契約論》的內容,經過馬拉等人在公共場所反復宣講,深入淺出,最能打動人心。雖然有學者指出《社會契約論》中的民主思想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且現實政治生活中難以運用,但是依然不可否認其思想的革命性、先進性以及對后來人們實現民主政治實踐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