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的傳統教育以填鴨式教育為主,完成家長的期待、老師的任務就是學生的目標,學生不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自主規劃的能力,只能依靠外力來推動,其次是我國的職業生涯教育的滯后。除此以外,是社會普遍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是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性規劃的過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乏或者不重視,會讓學生在樹立學習目標上感到迷茫。
首先,大學生現有的空閑時間充裕,基本無生活壓力,又加之高校學習氛圍比起高中來說更加輕松,導致在校大學生心理上以及時間安排上都是低壓力狀態,關鍵在于無法正確認識未來生活壓力。其次,高中濃厚的學習氛圍主要由高壓的學習競爭和老師的督促產生,存在大多數學生沒有目標意識這個弊端,這也導致了大多數大學生一進入大學便喪失斗志,沉迷于玩樂。總而言之,現在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基本無目標導向意識,這也是上述兩點和其他個體原因所致。
大學生目標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同輩效應、父母期望、個人追求。
1、外源推動目標
同輩效應。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同伴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 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 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所制定的目標多數受到同輩效應影響,如:對于就業或考研的選擇,受身邊人的“煽動”和影響而隨之改變。
父母期望。大學生依父母要求制定目標,無論是考公務員、考研、出國,都按照父母的期望行動,學生本身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具體的思索。
2、內源驅動目標
這類目標通常出現在對未來有清晰規劃的學生身上,相較于外源推動目標,內源性目標強調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在學習行為中更具有參與感,學習動機強烈,從而投入更多努力。
3、解決建議
大學生在進行目標制定時,應當更多地關注自身內部需求,以清晰地未來規劃為藍本,理性選擇有助于未來規劃的目標。由此將外源推動驅動目標轉換為內源性驅動,從而更有效地促進需求與學習行為之間的轉化。
大學生當下大多都有清晰的目標,這些目標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行為。但大多數人當前所處的學習狀況并不樂觀,有些人即使立下目標也很難去完成。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學習方法的不正確性,高中與大學的學習環境大相徑庭,在無人監督,自由的情況下,大學生對大學的學習認識和定位依然落后,很難精準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1)設立規劃,好的規劃能讓人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胸有成竹,不會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措,能事半功倍的達到目標。(2)創新學習,不是拘泥于眼前的書本,而是主動探索課堂之外的世界,結合實踐,鍛煉思維,大膽提出新方法,新思路,開辟出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
從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制力不足是在實現目標中最為普遍的阻礙,出現概率高達72.53%。根據美國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調查結果,就如何提高自控力,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適度鍛煉。鍛煉可使大腦產生更多的細胞灰質和白質,幫助增強前額皮質的能力,從而幫助我們抵制誘惑,增強自制力。
第二,增加飲食中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粗糧、蔬菜、豆類等。
第三,當壓力很大,自控力儲蓄不足時,進行短暫地、時長幾分鐘的全身放松。放松可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舒緩交感神經系統,從而提高心率變異度。(致謝:感謝指導老師劉波、沈西林對本論文的修改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