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個本質內容在于育人性。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道德品質,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為大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生命教學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1968年華特士在美國加州創辦了阿蘭達學校,這所學校成為了生命教學的基地。華特士認為,學校教育不能只培養學生在智力方面的教育,還應當引導學生體驗人生意義,幫助他們更好的迎接來自人生的各種挑戰,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只能通過生命教育來實現。
當前中外學者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都有不同的見解。一些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在于回答人生的三個問題,他們分別是為什么而活?應當如何活?如何能活出新的生命?我們應當深入探索,了解環環相扣的整體性生命教育,以此為核心開展實踐和探索活動。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關鍵在于生存、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豐富生命的內涵。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探索和認知生命意義,熱愛并發展個人的獨立生命,從實踐中煥發出天地人我共同和諧發展的關系。因此,生命教育為廣大學生構建的生命的意義,其目的在于學生可以學會如何積極應對人生過程中的挑戰,如何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內涵,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包容生命中一切的內容,提高自我生命的品質,增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個人幸福。
第一,教學環境出現變化。隨著當前時代不斷發展,社會環境出現了翻天覆地變化,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大發展時期,處于前代和現代、后現代共生的時期。在這個轉型時期,人們追求個性化發展,由原始生存方式向復雜生存方式轉變,這些內容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統一。伴隨著現代化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的價值理念對當今青年影響很大。在我國現有教育體系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獲得更高收入和地位,很多教育者更加重視學生的知識傳授,忽視了生命意義教學,忽視了學生情操陶冶,很多學生也更加注重技能的學習,忽視了政治理論的學習。
第二,教育對象主體意識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體系改革不僅源于現實轉變,同時也源于人自身的轉變。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個性非常張揚,喜歡新鮮事物,這也造成了大學生浮躁而又焦急的心理,他們更愿意接受流行文化,反對官方宣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教育目標偏失。當前,我國教育的總體目標在于激發人們智慧。思想政治是一門以人的思想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更好發展。在傳統理念引導之下,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側重于服務社會的意識形態教學,缺乏服務于生命成長的意識形態教學。如果一個人將某一目標過度強烈追求不但不能使其為其人生服務,反而會有可能會成為人生的損傷。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單純目標與大學生心理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這也無形中加大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的冷漠態度。
第一,教師教學理念應當轉變。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能夠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首先必須對教師進行轉變。首先,教師應當在教學理念中重塑全人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認為,生命都是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宇宙中關聯于一體,我們之所以可以感知人們之間彼此之間的關系是因為可以透過存在者的基本價值。因此,高校政治老師應當樹立全人理念,關注學生整體性,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時刻關注學生與其他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其次,高校政治老師應當具備人文素質關懷。高校老師不僅需要飽讀詩書,更需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除了具有全能教育理念之外還必須具有良好人文情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知曉生命的珍貴,熱愛生命,形成積極向上的生命理念。教師首先必須對生命充滿熱愛,以積極態度去感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解答學生生命困惑,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生命意識。
第二,生命教學應當與高校政治理論教學的內容進行結合。當前大學生的生命意識較為淡薄,這主要表現為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存在一些不科學的現象。為了更好的將生命教學與思想政治課內容進行結合,我們應當尋找到與生命教學最佳結合點,以便更好的引導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在進行教育中,融合式教學非常必要。將生命教育融入到政治理論課程中需要對課程進行創新,將生命教育中珍惜生命、體驗生命、尊重生命的概念與政治課的內容進行結合。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政治教學需要教師具有敏銳觀察,可以仔細分析生命教育內容,配合教學內容決定生命教育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