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茹 董世知 項 楊/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學院
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每年的就業人數都在迅速地增長。據調查顯示,目前,高校中每年進行貧困生界定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30%左右,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而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率偏低,企業所需人才與教育培養不能和諧對接,從學生本身看就是就業能力的短板問題。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提高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高等教育大眾化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學機會,但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不能順利就業,因此研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能力,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是帶動經濟落后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前提,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
貧困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在部分貧困生的身上,有心理壓力,有自卑等,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幫助,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成才,在他們的身上,寄托著無數家長的希望,他們的就業問題,關系著很多家庭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引導大學生就業,幫助大學畢業生處理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能夠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高校的目標和宗旨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大學生就業能力高低是高校辦學實力強弱的綜合體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如果不能順利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也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所以高校有必要通過第二課堂等推進素質教育,滿足企業需求,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利用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增強高校教育的能力和活力,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就業,緩解困難家庭經濟狀況,這樣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通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拓展家庭困難學生問題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其他問題的解決。可以有效緩解貧困大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如人際交往困難、心理自卑等,使他們能坦然面對現實,改變對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就業的看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困境,奮發向上,在校期間,能夠從自身職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找準自我定位,不斷積累,適應復雜多變的就業環境,才會發揮其自身的價值。
根據內外因素論,大學生自身是提升就業能力內在的源泉和動力,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貧困大學生首先要擺脫自己的不良認知,不能因為貧困給自己套上精神枷鎖,反而更加要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優秀品質是企業需要的,如能吃苦、意志力強、有責任心等,樹立信心,認識自身的不足,在學校的日?;顒又羞M行鍛煉,如課余時間做兼職,用自己所學知識改善經濟條件;利用刻苦的學習獲得專業知識、獲得英語、計算機以及其他企業看重的資格證書,為自己就業增加砝碼;利用學校的第二課堂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在自己就業時要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因為貧困就一口想吃成胖子,要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可以選擇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也可以選擇項目就業,到鄉鎮工作,服務基層,實現自身價值。
高校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要貫穿教育全過程,高校培養人才,服務社會,那么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廣泛收集信息,設計或調整學生大學四年的課程設置,包括實習實踐環節,實習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溝通、應變能力等,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此外,高校對貧困生都有相應的資助等的政策,但是資助只是緩解學生暫時的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針對貧困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們擺脫思想上的貧困,正確的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勇于克服困難,為將來的順利就業在校期間不斷的進行積累。
家庭教育雖不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情緒可以影響學生,家長以身作則,從言談到行為給子女做出表率,善待家人,和睦相處,家庭溫暖,家庭良好的氛圍可以使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更有利于學習生活,子女就會健康成長。家長對子女精神生活的關心有時會比物質更重要。學校與家長多聯系,將貧困生在校情況及時向家長反饋。從學習、心理、思想等方面家長與老師共同商量,家校教育一體,統一行動,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很有幫助,家長理解支持體諒教師,教師出主意想辦法,對學生的教育就會事倍功半。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培養的人才絕大部分會去企業工作,企業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更不能忽視,高校與企業合作,促使大學生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相結合,高校為企業訂單式培養學生,企業為學生設計頂崗實習、提供實習實踐基地等,使學生了解企業需求,能夠加深對社會、行業、企業的了解,回到學校對應學習相關知識,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社會需求變化。
國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繼續出臺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促進就業,尤其是可以出臺針對貧困生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國家要持續關注貧困學生,加大對貧困學生的就業資助,企業也可以為貧困學生設立助學崗位,鍛煉學生就業能力。國家或社會對貧困學生職業技能等的培訓要實行減免,使貧困學生有機會享受更多的社會資源,積極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狀況的改善提供有效的支撐平臺。
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而貧困大學畢業生作為特殊群體,他們的就業形勢更是不容忽視。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從學生自身要提升其就業自助能力,這需要學生本人、學校、家庭、企業以及國家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通過共同努力,實現貧困大學生的自強自立,提升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