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元/甘肅省通渭縣教體局教研室
優化教學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把優化教學視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即對教學進行優化,使教學變得更多元化;二是把優化教學視為教學的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即優良的教學、成功的教學。這兩種理解,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教學進行優化(改革創新)是原因、形式和途徑,教學的完美狀態是結果、方向和歸宿。因此,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能更全面把握優化教學的含義:通過改革創新而達到的最佳教學狀態。優化教學的過程,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結構,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的過程。
(1)優化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由于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學生生活經驗及周圍環境的千差萬別,教材上的內容已有一定的阻礙性。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這話提示我們,要想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2)優化課堂教學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即如果學生的思維是滔滔不絕的江水的話,那么教師則要做“大禹”,要善于疏、導,而不能去堵。教師要善于讓學生盡現各自的觀點,并使他們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展開討論。(3)優化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素材,通過大膽猜測、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實現獲取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本文提到的電子書包平臺,是由清華同方知好樂、星海集成以及星海傳媒等公司共同研發的“教育云”平臺。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構建了“四步教學法”模式,并應用在主題式學習課堂。“四步”是指“自學—合作—共享—評價”四個步驟。
基于上述“四步教學法”模式,筆者在主題式學習課堂中大膽應用電子書包平臺。首先,把學生加進電子書包學習平臺的虛擬班級,接著把每班的學生分為約5個6-8人虛擬學習小組,組織“論壇沙龍”,并讓學生自由發揮,整節課的教學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教師利用電子書包中大量的學科資源和網絡資源,通過電子書包的“課堂導學”提前把研學案發布到學習平臺上。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很自然地引出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學生也在“互動討論”積極發帖,各抒己見。
由于之前已經建立了虛擬學習小組,因此學生有很強的小組歸屬感。為了激發小組間的思想碰撞,加強小組內交流,筆者利用電子書包的“互動討論”模塊,接著設計了一個網絡辯論賽。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上網快速搜索并整合相關資料,然后每組挑出4人組成一個代表隊,實行正反雙方的辯論,并評出若干條“精華帖”。
由教師指導的各學習小組,小組之間利用電子書包平臺進行經驗的探討與互動。由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因此,小組里的同學分工非常明確,有的學生負責上網搜索的,有的學生負責分析篩選資料,還有負責歸納整理的。最后大家把整理好的文字匯總。達成共識后發表到互動討論帖子,與此同時,讓學生在現實課堂大膽地展示自我,實現經驗共享。
在這一環節,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的“在線測試”功能,在8分鐘左右完成練習。在提交測試后,學生即時得到反饋評價。根據課堂反饋結果,教師用幾分鐘時間適當點評,實現了當堂后教!需要注意的是,利用電子書包平臺進行新授課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時間累計原則上不能超過15分鐘,學生訓練時間一般不能少于25分鐘。
總之,在改革的浪潮中,各種多元的教學組織形式層出不窮,但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教學組織形式都有其優勢和不足,選擇哪種教學組織形式要看教學是基于什么樣的教育目的,教授什么樣的內容,教學對象的水平怎樣等。并且,任何一種課堂教學形式都可以根據特定的環境和需要進行一定的變化,而不是僵硬的、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