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爽/大慶師范學院
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了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高校早已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專業,而部分高校也增加了創新創業的課程;同時學校也鼓勵大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創新創業教育在新時期的應用型大學轉型過程中,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重點。
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以教技〔2012〕6號印發《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指出:“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能力是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
應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其自身特點,更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進行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及綜合素質。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高校培育的重點。近來,美國單方面的開展對我國的貿易制裁,更加迫切地體現出,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我們自己擁有創新意識,具備創新能力,才能不被美國的科技所束縛。所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迫切任務。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用人單位和企業對人才有了新的需求,創新能力成為優秀人才必備的能力,他們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思想理念和創新意識要更加開放,還要具備創新能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符合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創業成功就能夠給社會和大學生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大學生學有所用,不浪費人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創新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體現和必備,是國家長久發展的關鍵。[1]而高校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和核心人物,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重要的是培養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創新精神,并善于將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迫切需要,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重點。
我國的應試教育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想象力,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上大學而考試。從來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不去思考,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缺乏想象力,導致部分學生上了大學后無所適從,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從而創新創業的意識非常淡薄。
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也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與專業教育分開,沒有專業相結合,課程單一,例如《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等,這些課程只停留在講授和指導層面,課程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學生沒能真正地去實踐。同時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薄弱,師資短缺,而且指導教師是否具有實踐經驗,能否真正地指導學生去進行創業實踐,他們的專業水平也急需提高。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上,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也是大學生的必修實踐課程,同時院校也組織大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計劃項目,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并且組織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但是因為高校管理機制不完善,實習實踐基地不多,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缺乏創新能力,導致實踐活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因為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沒有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進行實踐鍛煉,例如第二課堂,實驗室,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平臺等等。而創新創業平臺的缺乏,導致學生無法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不能積累經驗,也就談不上創新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專業教育具有理論性和知識性,而創新創業教育則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也就是要讓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
(1)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相融合。例如我校2017級日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除專業課程體系外,增加專業實踐、基礎實踐、綜合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要求學生必須認真修完此類課程,用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鼓勵學生選修創新創業類等全校選修課程,豐富教學模式,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探討加入創新創業教學新模式。[3]并且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鼓勵學生尋找創業平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創業等。
(2)培養指導創新創業的師資隊伍。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更新教師創新觀念,加強教師的實踐經驗是必要的。第一,繼續加強培養“雙師型”教師,選派教師到校外的實踐基地進行脫崗實踐,學習企業的豐富創新創業經驗,然后才能給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指導。第二,邀請校外企業人員和往屆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到學校進行培訓和講座,分享創新創業實戰經驗。
學校應該給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首先,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即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4]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多種多樣,是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首要選擇,包括各種學生社團活動,文化月活動,學科競賽等。借助于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促進校企合作。按照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點,完善學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運營機制,加強產學研基地建設,與相關企業合作,加強交流,形成聯動,給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導,鼓勵大學生進行實踐。[5]最后,加強“互聯網+”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2015年7月,國務院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對當下社會“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推進工作提出具體要求。[6]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而學生也要在“互聯網+”環境下,拓展創新創業思維,運用互聯網的優勢,真正地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據自身應用型的特點,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通過各種渠道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例如移動終端APP等,運用互聯網的大量信息和傳播速度范圍,幫助和鼓勵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參加各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參與網絡創業模擬競賽,積極參與創業園等創業平臺,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優勢等。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則是我國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到建設創新創業平臺等方面,在不斷地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的路徑,真正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發展輸送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