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華/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時代是在互聯網全面普及背景下,對信息技術和社會生活綜合發展的一種思考模式,互聯網+不僅僅意味著信息技術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的應用,還在于存在于互聯網中的各項信息的個性利用,即通過信息實現不同工作內容的互聯,這種信息應用不僅體現為工作方法上的變化,還體現為工作思維的變化和發展。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方面,互聯網+工作思路的應用直接影響著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探索。
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特征明顯,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時期的學校適應性以及學習狀態都不是很好,如何應對“素質不佳”的生源特征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出發點。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都比較大,且管理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個性特征的重視明顯不足;大多數院校選擇人工管理的模式,強調班主任和輔導員對高職院校學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學生干部群體在高職學生管理中的積極帶頭作用。雖然這種人管模式能夠基本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要求,但是對教職工素質的要求過高,甚至存在一個教師流動影響一個班學生的情況。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方法刻板,對管理者過度依賴,是普遍問題。
“互聯網+”時代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對學生管理基本環境的再創造,能夠使學生管理從原本的以生源特征為依據的框架中跳出來,更重視學生的個性發現和人本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科學有序的現代化教育環境;同時,“互聯網+”時代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能夠加快高職院校改革發展進程,促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智能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高職院校的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以生源特征為出發點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傾向于為學生的發展設定各種標準,包括學生必須達到的某些標準、必須不能做到的某些標準。學生在校生活的不同環節,由于管理負責人不一樣,管理標準也不一樣,這使得很多高職學生覺得“束手束腳”,學校的標準太過繁雜多樣,甚至存在著兩個標準不能互相兼容的情況,使得學生的行為方向性非常模糊。例如,有些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在大三實訓中提交實訓報告,教務處要求學生每周提交一次,實訓教師要求學生每天提交一次,而實訓輔導員要求學生不定時提交,同樣的實訓報告,學生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準備三分,這不僅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并且造成實訓資料的冗余,不利于學生實訓狀態的評價。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首要的路徑就是統一學生管理的標準,將復雜的標準簡單化,將人為的標準制度化,這意味著,學校需要統籌管理體系,使用信息技術,將學生管理單位的各種管理目標、管理方法和最終評定方法整合。高職院校要將學生管理部門統籌于統一體系之中,即將院系部門、學生部門、就業部門、教務部門以及招生部門納入統一管理體系之中, 以此來確保各部門在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能夠進行及時深入的交流, 加快各項管理信息的高效傳遞,強化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性和協調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要創新管理方法,將此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形式,促使其朝著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首先,改革管理手段,高職院校要設置專門的管理小組,對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各項內容進行合理管理,進而提高學生管理系統建設的水平和應用質量。工作的重點在于對學生信息進行全面搜集,高職院校建立的學生信息檔案不僅應該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應該包括學生在高中時的各方面表現,學生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其他有關人員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互聯網信息能夠顯示出來的學生行為特征等,例如,對學生的互聯網購物行為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學生的花銷水平等。這些資料能夠為個性化的學生管理提供基礎性的治療;其次,改革管理思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負責人應該重視到,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在大范圍內營造了共性非常強的集體,但是將小范圍內集體的共性割裂開來,這意味著,高職學生的思想發展可能與社會某一潮流相符合,但是在高職院校內表現為個人特征較強,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都應該針對學生的個人特征開展管理工作,而非再以集體化的行為去影響學生。集體化行為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是有限的,個性化的管理工作能夠更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班主任和輔導員需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通過對學生個性化信息的分析,尋找合適的方法,實現管理目標。
高職院校要將自身的模塊建設與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相結合,通過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來更好的促進“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首先,高職院校領導者及相關管理人員要堅定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及時參與到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和決策之中,為其可持續發展作出科學指導。很多高職院校的領導對學生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并不熟悉,一旦有設備更新的申請,就認為是“沒用的”,減少設備申請資金或者干脆不批復,甚至有些學校領導要求學生管理部門、輔導員和班主任“自己想辦法”完善信息化管理之需,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進行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就必須完善信息化所用的硬件和軟件,因此,撥付一定的資金用以完善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成立專門的管理團隊,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作出正確管理,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改進。高職院校學生關系信息系統包含多項內容,對學生的歷史記錄以及在校行為記錄較為復雜,其中還可能存在有關于學生的隱私性信息,哪些是管理教師可以應用的,哪些是部分可以應用的,哪些是不能夠訪問的,都需要進行區別劃分,對信息的應用權限、應用安全性進行管理,此外,還需要專門的監督人員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各項數據、信息、資源等內容進行監督管理,從而保證系統中各項信息及管理任務能夠落實到實處。
學生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是對學生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應用,這意味著,參與學生管理的教師需要對學生信息有客觀的認識并且能夠妥善應用這些信息。但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學校建立了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但管理教師不會用。因此,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之一,在于對工作者的信息化應用水平進行培訓,使管理者“善用其器”。具體來講,就是對教師、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的信息化應用能力進行評定并提供相應的培訓課程,使學生管理工作者能夠有效應用已有的學生信息庫和系統軟件。
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實際上就是信息管理網絡化的建設,這需要專業人才的參與,例如根據大數據分析學生行為特征,搜集并整合學生信息,設置信息系統應用權限,維護信息系統安全等。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引進一批專業人才,以保證信息化建設發展順利。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對學生管理基礎、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管理具體工具進行的全面改進,不僅需要高職院校在大數據背景下重新組織管理系統,還需要重新審視學生發展狀態和需要,并且對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進行資金和人力的投入,這些建設路徑統一起來,就能夠實現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