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玨/湖南生物機電職院
隨著我們國家民航事業的不斷發展,促使空中乘務專業的就業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造成該行業人才稀缺的情況出現,并且在以前的人才培養方面存在比較大的欠缺,從而使人才的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提高,這就凸顯了學生數量增加質量不提高的問題,因此為了有效的解決空中乘務的就業問題,要著手提高學生對企業的適應能力,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對人才進行培養。
2010年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才報告》做出預計,在未來發展的二十年過程中會出現越來越大的人才缺口,多達二十四萬人。2012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航空服務將覆蓋全國89%的人口,全國人均乘機次數達到0.5次”。
在我們國家的“十二五”期間,我們國家的航空事業迅速發展,并大規模的進行招聘,為空中乘務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充分的機遇。空勤人員的高收入產生了絕對的吸引力,一旦成為空乘將獲得至少十萬的年薪待遇。另一方面相比飛行員苛刻的招飛條件,報考空乘專業已成為許多年輕學子圓夢藍天的捷徑。由此,民航專業在高校招生中成為了持續熱門專業,空乘專業又格外受到青睞。
但在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卻并非如此,目前的狀況就是學生無法就業而航空公司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從而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企業在各類校園招聘活動中招不到適合民航服務的人才,航空公司不得不把目光轉向社會海選,培訓上崗上來。當前在航空公司招聘培養的準乘務員中,畢業于航空服務類專業的學生只占總人數的30%,其余高達70%的人才都是專業外的畢業生。也就是說更多的航空公司寧愿花更多的成本招聘并培訓沒有受過職業教育的人才成為空乘,卻并不愿意直接招聘該專業的畢業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空乘專業畢業生質量下降,企業對服務人才質量的要求卻在提高。
實踐教學體系設置不合理,并且很多的院校缺少相關的實訓場所,并且在頂崗實訓的過程當中不能發揮其功效,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
由于航空公司在就業招聘上占有絕對的話語權,院校完全處于“失語狀態”,難以與航空公司直接對話,航空中介公司便乘機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為了達到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的要求,院校在無法和航空公司建立直接的校企合作的情況下,就必須與航空中介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中介公司負責空乘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學生不僅要向學院交學費,并且還要向中介公司支付另一部分培訓費。
各院校都非常重視專業教師的培養,但由于空乘行業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教師沒有機會親身體驗航空公司的乘務工作,并接受其專業培訓,從而導致該專業的授課教師并不是十分的專業,對學生所傳授的知識也僅僅在理論方面,因此目前該專業的授課教師無法滿足當前的崗位需求。而外聘的 “業界人士”雖有空乘行業經驗,但沒有經過專門教學培訓,簡單地將課堂教學等同于行業培訓,缺乏教育理念及課堂組織方法,教學常規難以規范,學校也很難對這些外聘教師進行管理。
陸陸續續的完善教學體系,并申請一部分資金建設實訓的場所,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過程當中,企業放下姿態,與學校進行直接的溝通,二者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從而更加有效的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在高校的師資方面,首先,將空乘服務行業人才引入高院校成為專業教師。入職后,對其進行培訓并鼓勵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雙師”(教師和職業技師),促使他們將豐富的行業經驗以及專業的空乘服務理念引入到課堂當中,并幫助學生了解空乘服務行業及思考職業生涯定位。
第二,幫助承擔空乘服務專業課程的教師尋求機會參加空乘行業培訓。即便沒有機會親身體驗航空公司的乘務工作,但可以通過航空公司中介參加培訓課程,各個院校的空乘專業通過互訪、互學等靈活的方式來獲得相關專業知識,為空乘服務人才的培養儲備堅實的師資力量。
各大院校對于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就業期望以及當地的經濟狀況設計符合學生培養方案,并且該設計方案當中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更加有效的適應單位的需求,從而促進我們國家民航事業的發展,使我們國家航空事業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空缺得到有效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