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農業大學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全國高校也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開設大學生創業課程等方式逐漸將創業教育納入自身教育體系。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推行創業教育絕非教授學生如何去創辦或經營一家經濟實體,從事“生存型”的創業活動,大學校園中的創業教育意義在于通過創新創業教學的介入,引領廣大師生立足于學科與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從而推動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改革,這也被視為新經濟時代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抓手。但是創業教育對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仍屬于一項新事物,從總體上來看創業教育依舊游離在專業教育體系之外,尋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契合點,加速二者融合發展,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教育部、國務院發文,創業教育作為一門新興課程納入高校已經有幾年的時間。目前在高校負責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主要由輔導員、外聘教師和專業創新創業教師組成,較少有學校會安排專業課教師、教授、博導擔任創業課程的教學任務。從授課教師的專業背景來看,一方面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相關學科的研究背景,另一方面,很多學科的專業老師對創新創業課程的認識帶有很強的偏見,甚至部分教師會認為教授大學生創業是“誤人子弟”、“不務正業”。通過這部分教師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部分高校教師的觀念直接體現了高校教師隊伍缺少創新創業觀念輸入的現實情況。
目前,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已相對完善,但創業教育發展歷史不長,成熟度不夠,課程設置上依舊獨立于專業教育。并且我國專業教育的管理模式相對封閉,實行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僅限于專業內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無法依據自己的興趣或創業項目需求跨專業選擇課程學習獲得學分。同時,創業教育是一門綜合的實踐性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不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能夠貫穿了解所學領域的上、中、下游的產業鏈條,發現實際生產運營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專業間的壁壘是造成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大制度障礙。
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強化,它將學生專業知識從理論上推向實踐。[1]二者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為補充。但在實際的教學運行中我們可以發現,創業教育的實踐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只有較少的學生可以參與進來。而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則主要集中在各自專業實驗室或實習基地。大部分學校創業實踐與專業實踐課程分別屬于各自不同的教學體系,二者缺少必要的溝通與銜接。
高校的創業教育如果脫離了專業學科,那將失去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價值。所以我們勢必需要尋找到一套能將二者深度融合的途徑,筆者結合實際,從點、線、面三部分入手,提出以下建議。
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點”指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計劃、課程結構等。它是組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細胞單位。創新創業強調大學生的能力導向與創新能力,而這一切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之上。所以高校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采用“專業+創業”的課程模式為學生開辟創新創業型學習途徑。它不能脫離專業的基礎教育,但是可以通過“項目式”或“問題導入式”的課程結構讓學生在扎根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激發深入研究本學科的渴望與激情。
本文所指的“線”泛指教師層面的因素。高校創業教育工作者包括專業課教師、創業課教師,以及創業導師等。不同類別的教師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達到“線”上的貫通,首先要從源頭上首先解決專業教師的意識問題。通過培訓、教學研討、設立創新創業課程項目等方式吸引專業課教師從事本學科創新創業的教學與教改工作。同時高校應該出臺鼓勵政策,引導高校資深的教授、博導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其次,在課程的設置上,積極探索“雙線”教學的模式,即讓創業老師與專業教師共同講授一門課,專業教師負責學科理論部分的講解,創業教育則從市場、商業,或者創新的教育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共同思考。
“面”泛指高校整體的創新創業氛圍、風氣。第一,學校可以建立類似“無學科邊界”的創業實驗室,鼓勵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在中間學習、實踐,通過溝通激發靈感與創意。在綜合實驗室中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鼓勵學生用創新思維進行思考、創造與學習,解決因學科壁壘導致的大學生知識結構窄化的問題,使學生實現從認知、視野、思維、行為等方面的跨越。第二,學校應該通過眾創空間、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展示等活動為校園注入濃厚的創新創業人文氛圍。第三,高校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的整合。[2]重構高校學生評估體系,將學生專業基本素質、專業運用實力、創業能力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不斷完善高校學生評價與考評體系,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