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保障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依法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并因各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公民給予物質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年邁、疾病、殘疾、失業、災難、生活困難等特殊情況的社會成員[1]。自80年代初以來,以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相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顯滯后,且仍有許多弊端,而這些弊端也就是社會保障發展面臨的挑戰。
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時期。由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一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必然退出其領域,從而出現結構性失業現象。除此之外,中老年人、婦女、兒童、城市農民工、農村貧困農民等人也構成了弱勢群體的一部分[2]。我國城市弱勢群體住房問題的主要保障機制是通過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積金三種主要方式建立起來的,并協助發放住房補貼和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低息貸款。然而,解決城市弱勢群體住房問題的三種主要途徑都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針對住房保障方面,我們應該做到:(1)明確保障性住房的性質,應該把增加住房供應量作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對策,在廉租住房改革的過程中,要逐步取消房租的分配,增加租金補貼,使低收入者最大限度地適應市場化的住房環境。(3)完善公積金制度的對策。首先,努力解決目前公積金覆蓋面不足的問題;其次,適當提高公積金存款利率,提高職工公積金存款積極性。
為了提高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滿足農民解決基本醫療衛生需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多年來,我國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一直將有償服務和義務服務結合起來,以家庭為單位,把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綜合起來,為農民提供積極、方便、快捷、優質、價廉的綜合服務[3]。但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1)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符合現代醫療需求的模式,在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的過程中,由于參保人大多為老人、兒童、弱勢群體、企業中的失業者以及無業者,因此社區醫療服務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2)現在社區衛生服務的定位十分籠統,大多是預防、保健、醫療和康復,沒有具體地劃分為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以及疾病預防等各個方面,更沒有認真考慮各地醫療資源的現狀,從而導致其發揮作用不夠且只是死板地按統一標準劃分社區衛生機構。
針對醫療保障方面,我們應該做到:(1)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把城鎮所有用人單位都納入基本醫療保險。(2)支持發展商業醫療保險,使多層次醫療保險制度成為現實。(3)加強醫療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通過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和監督制度,確保資金的收繳,防止欠繳、拖欠、挪用、周轉緩慢等現象的發生。(4)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監管機制。
同時,我們應該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1)拓寬失業保險金籌資渠道,并增加其數量。(2)逐步擴大失業保險的范圍。(3)將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相結合,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從而解決社會發展的穩定問題。
養老保險是一種社會保險,是國家根據人民的體質和勞動資源規定的一種年齡界限,當勞動者達到這一年齡限制時,作為喪失勞動能力或者解除勞動義務的老年人,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雖然經歷了制度變遷,但從全國的運行情況來看,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挑戰:企業拖欠基本養老保險費、企業退休職工不能按時領取養老金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發展[4]。
針對住房保障方面,我們應該做到:(1)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償還對于老職工的養老金隱性債務。(2)必須完善現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管理體制。要改革現行管理體制,必須真正實現行政事業單位、基金投資運營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的分離。
養老、治病是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也是政府追求的目標。社會保障作為現代國家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本文通過分析現如今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通過具體實例,從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同時探究了其中的應對措施,為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