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生產力這一概念被賦予不同的前綴稱謂,譬如“個人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等,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并未提及“生態生產力”這一名詞。對此也不難理解,因為生產力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生產力必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生態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李秀林在其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是這樣描述生產力的:“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人類要求自然界向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為人類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資料,然而自然界并不會主動地把這些資料奉獻出來,這就構成了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只有靠人們的生產實踐來解決。人們在生產中究竟能再多大程度上解決這個矛盾,或者人們在解決這個矛盾時具有多大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力。所以,生產力是標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哲學范疇?!盵1]《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哲學大辭典》《辭?!贰吨袊倏拼筠o典》等都對“什么叫生產力”作了解釋。不難發現,他們有一共同之處:并未全面地解釋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而是一味地片面強調作為主體的人類無休止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目的性。此種生產力我們稱之為傳統生產力。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生產力當代人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傳統理解,并不能代表馬克思本人的觀點。我們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傳統生產力確實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種進步卻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許多珍稀動物頻臨滅絕、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生態平衡破壞等,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
面對各種生態危機,生態生產力應運而生,它是超越了傳統生產力的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生產力形態。生態生產力要求人類在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活動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將開發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同時并舉,堅決杜絕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壞再修復的舉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理論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在中國的創新性發展。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盵2]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戰略性高度,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3]在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領導又提出“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梢?,生態文明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意味著,生態生產力的概念正在逐漸得到社會認可,人與自然之間的傳統關系已經開始發生轉變。
傳統生產力雖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生產模式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必將難以為繼。生態生產力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是一種新型生產力形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力舉措。從人與自然的單向度轉變為雙向,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轉變為和諧統一。作為主體的人不再是簡單地向自然索取,而是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尊重和保護自然,不僅可以從自然中獲得各種資源,更是保證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生產力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整體性價值觀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生態生產力的概念無疑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更加契合,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強大助力。
生態生產力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古今中外優秀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和發展?!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4]“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4]等著名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又是對生態就是生產力的肯定。領導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盵5]可見,生產力思想的產生于形成是一個辯證發展的歷史過程。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生產力思想,又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基于當今中國社會發展中現實存在且日趨嚴峻的生態問題,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生產力思想,指導我國傳統生產力向生態生態力轉變。
想要破局生態困境,還需“制度先行”。首先,通過制定新的綜合考評指標,曾被戴上“GDP緊箍咒”的政府績效考核模式已成為過去,以往將經濟指標作為唯一考核指標的狀況不復存在,生態指標被納入考核范圍,直接推動了政府官員觀念轉變,樹立起正確的生態責任意識和政績觀。其次,完善生態立法,制定明確的執法依據。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不能空喊口號脫離實際,這就意味著對于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需要理論宣傳與理念推廣,更需要在立法建制方面
做出努力和嘗試,在用倫理道德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同時,通過法律制度規范人對自然的改造實踐。
生態生產力原則強調兩個層面,分別是生產力原則與生態原則。生產力原則強調生態的經濟價值,認為作為主體的人可以通過適度、有序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以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提倡人類在發揮主體能動性的同時,不對自然做出征服式的改造,做到經濟、生態統籌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原則強調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反作用,人類存在于自然之中,亦受自然制約,環境問題導致的生存危機督促著“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來保障人類文明的生存與延續。人類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需要來指導實踐,它應作為基礎的、常態的價值觀念應通過宣傳、教育等形式導入社會并內化為生態道德信念,融入主體的日常實踐,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我們經常談到要保護環境,發展生態,但究竟應該怎樣保護環境?怎樣發展生態呢?對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不能讓其變成上層建筑,而應該腳踏實地地發展科技,通過科技創新,轉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保護環境,如此,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值得注意的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運用下才能為人類社會造福,若是科技濫用、過度使用,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