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內部規則是高校根據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制定的針對高校管理的各項制度和規范,[1]在其價值追求上,它與教育法律相同,既需保證高校各項工作正常運行,促進國家教育政策得以貫徹實施,也需保證高校相關成員的權益,維持秩序、效率以及公平三種取向間的平衡。
首先,實現規則的秩序價值。對于所有國家與社會而言,建立法律與社會秩序是法治的首要職責,[2]高校內部規則的制定的初衷就在于促進高校正常有序的運行,促進高校的教學、管理等各項活動順利有序開展。促進高校的穩定有序運行,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秩序,而高校秩序的產生和發展與高校規則密不可分,所以規則的秩序價值是高校內部規則所尋求的首要價值?!督逃ā泛汀陡叩冉逃ā返确梢幎ǜ咝>邆湓诜稍试S的范圍內制定自主章程的權利,而章程的順利實施需要各種類型的規則來保證。[3]對于高校而言,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規則之上,并且所有人在認同規則的同時必定要自覺遵守,不然高校的運轉就毫無秩序,高校必定走向集權或凌亂無章。
在維護秩序的前提下,重視效率的提高也是內部規則所要重點關注的。當今的社會里,幾乎所有人都關注效率的實現,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高校規則對于效率價值的追求主要是指規則的制定與實行要依靠最少的資源消耗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取得最佳成效,即采取削減規則的運作成本等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時,高校規則的效率價值能夠起到鼓舞、引導和調節高校成員的作用,高校中所有成員和部門都應接受與遵守。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4]規則公平則是公平正義法治文化的重要體現,規則公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2點,首先,所有公民不論其經濟、政治狀況如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次,權利和義務相對應,任何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又承擔相應的義務,他們既是權利的主體也是義務的主體。其次,所有公民的違法行為都應受到懲罰。高校內部規則應散發出的是一種人文關懷,一種對被管理者價值的肯定,對其權利的尊重,因此,要使被管理者自覺遵守規則,高校將其價值取向應訴諸公平正義。
任何大學的內部規則都有其法律依據,這是保障內部規則合法性與效力的重要來源。首先,教育法律、法規是內部規則制定的依據之一。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等制定的已經較為健全,他們已經成為我國調控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大學內部規則的制定必須以其為基礎,保障內部規則的合法性,促進大學依法治校,維護大學正常秩序。其次,內部規則的制定還要依據合法的教育行政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最后,大學章程是內部規則制定的重要來源,它作為大學管理的“憲章”,對高校的各項活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它是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制度,一般情況下,我國大學都制定了大學章程,它經由教育行政機構的審核,批準后就會具備合法性。總之,高等學校制定內部規則,大學章程是其依據之一??梢哉f,大學章程對大學內部規則的制定影響更大。因為教育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適用于全部大學,可是大學章程是專門適用于具體大學。
首先,對學生紀律處分遵循“正當程序原則”。關于對學生的紀律處分,高校內部規則應尊重學生獲得相應救濟權利,并為其提供一定救濟途徑,以“正當程序原則”為處理學生違規行為的準則。這一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在損害另一行政主體權益時,一定不能違背正當法律程序,這一程序主要包含提前通知行政主體,向其闡明行為的依據及原因,傾聽行政主體的說明、申辯,然后為其提供一定的救濟渠道。從而使得做出的決策公平、透明。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有兩點:首先,所有人都不能是處理自己案件的仲裁者。其次,所有人在遭受懲罰時有權獲得相應救濟。由此可見,這一原則對于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提升管理效率有重要作用。
其次,尊重學生基本權利,遵循“有限司法審查原則”。高校內部規則在實施方面,應注意將對學生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高校對學生進行管理和處分時,當做出的處分、懲罰的決定可能危害到學生權益時,高校應盡力將對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當高?;趦炔恳巹t對學生進行懲罰,生提出質疑時,高校應堅持“有限司法審查原則”,在高校對學生進行的處分與人權密切相關時,必須以相關法律為依據且一定要接受司法審查。
再次,內部規則制定上體現權利多中心化。為促進內部規則公平的價值取向的實現,高校在制定內部規則時應考慮各方利益,鼓勵高校各方共同參與內部規則制定,多方參與它的制定過程一方面有助于集思廣益,反映多方利益同時還能調動各方參與內部規則制定的積極性,而這也體現權力多中心化思想,有助于平衡各方主體利益。另一方面,多方共同參與有利于改變秩序與效率取向下,內部規則形式價值過強,依靠外在強制力進行管理的問題,有助于被管理者從情感上去悅納規則、認可規則進而自發遵守規則。內部規則的多方共同參與應首先提升受教育者在該過程的參與度,高校內部規則主要是針對學生所制定的,和學生的各項活動關系密切,所以,內部規則的制定乃至高校的重要事項,都應有學生的參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與
決策時仍會受到一定約束和限制,對于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的問題,應制定學生直接參與決策的制度。
最后,堅持“法律保留原則”,維護內部規則合法性。為維護高校內部規則的合法性,高校在內部規則的制定上應遵循“法律保留原則”。這就是指高校在制定內部規則時,一定要以教育法律法規為依據在相關法律的范圍內進行規制的制定,若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未作出相關規定,那么高校則不能自行定制規則的內容來約束被管理者,高校各類規則不得違背國家與地方的法律規章。“法律保留原則”在高校規則實施中的運用對于減少高校不良行為,保護被管理者權利大有裨益。所以,維護高校內部規則的合法性,堅持將法律保留原則作為內部規則實行過程中的準則,消除高校中與現行法律法規相違背的規則和條例對于提升內部規則合法性刻不容緩。
一般意義上講,法律的效力來自它自身的合法程序以及國家的強制力。就其強制力而言,我國相關法律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高校能夠依據自主章程進行自我管理,高校有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獎勵懲處的權利。[5]所以內部規則的實行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它是一種強制性規則。高校能不能合理有效進行自主管理與其是否具備合理的正當程序關系密切。若缺乏正當程序的保障,學生在高校里的機會平等就難以成為現實,他們的各項基本權利也難以得到有力保證,正當程序的缺乏導致高校的自主管理過程缺失了公平正義,同時也造成學生在受到處罰后的救濟權難以保證,更不用談其對人的公平。而正當程序是當前高校內部規則所缺乏的。高校應該試著從正當程序原則中汲取一些有益理念。正當程序由實體性正當程序與程序性正當程序組成。前者主要包含:規則不能太過隱晦,要表述清晰明確,要以書面規定為基礎進行處分,裁決需要有證據作為支持,證人應對被處分者透明化,被處分者有權要求實施聽證。后者主要由向被處分人員闡明具體指控,盡快通知被處分者等內容。[6]因此,將這些要求運用到高校內部規則上就要求,高校在某些方面就必須制定并完善相應制度,以保證被管理者身為一名公民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