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型本科院校在我國教育教學體制中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然而地方型本科院校雖作為高等教學體系的中間部分,其不如研究型大學和專科類院校的學校定位那么清晰,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所以,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型學校轉型迫在眉睫。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要求“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在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基礎上,2015年11月18日,《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在辦學思路上強調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1]。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創業及實踐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經濟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地方本科院校相對來說辦學條件差、學術研究深度不夠、學科的競爭性不強、社會的認可度不高、服務社會能力較差,同時在科研力方面缺乏應用型學術類研究,在科技創新上也存在著短板。由于地方企業對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清晰的認識與定位,因此地方企業在選擇科研創新合作時側重于同重點大學的合作[2]。即使有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有一些校企合作,但是由于合作深度不夠,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企業正常的軌道中,所以很難培養出一批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對于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合作,因為技術發展迅速,前沿知識更新速度快,企業因用人需求和市場預期不確定,也導致與學校合作積極性不高。
高校教師為課程教學與教學模式的執行者,在地方型院校進行轉型的同時,高校教師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轉型。很多地方院校的師資隊伍不能滿足學校應用轉型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一直以傳授學生理論知識,以學術研究為自身價值追求,缺乏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因而缺乏應用的教師根本不可能培養出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青年教師進入大學校園后,便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難以深入企業接受實踐培訓,獲取前沿的技術及實際工作經驗。地方院校人才匱乏,具有職業資格和行業背景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
地方型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并非只是名稱與教育體系的轉變,更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學校應用轉型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觀念的桎梏”,比如受傳統“重學輕術”思想的影響,地方型本科院校難以擺脫綜合性大學的困擾[3],并且一些政府人員與高校領導認為應用型就是在強調技術,技術型人才是低人一等,也是在降低學校的檔次,突出應用型就是在自我限制,就是自甘墮落。
地方型本科院校雖然作為高等教育的中間力量,其不如研究型大學和專科類院校的學校定位那么清晰。地方型本科院校大多數是由師范類專科學校升本而來,很多學校希望擺脫專科的情節,積極向老牌本科院校靠攏,認為本科教育就是學術型教育,希望通過追逐研究型大學,改變低人一等的現狀。在發展定位上盲目擴大辦學規模,向研究型大學追趕。在追趕中只是盯著傳統專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很難結合本地特色,考慮地區特點,辦學條件以及當地企業市場需求,來發展特色學科。目標和定位的不準,就很難對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形成當地優勢特色。
以高瞻遠矚的思維和眼光,對學校現有的專業,進行逐步的調整,解決學生就業難等問題。首先要改變原來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及指導思想,把過去主要側重于答疑解惑、傳授傳統教學知識,轉變為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改變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地域特點及學科專業特點來進行調整,將實踐能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從企業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來學校講授課程,引入前沿思想和知識模式,引導青年教師進入企業學習深造,提供頂崗掛職機會,為教師搭建項目平臺,推進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探索形式多樣的 “雙師型”教師教學新模式。強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單位能夠真正的促進教育教學模式,達到真正合作。校企雙方合作可以在課程設計,應用研究進行廣泛合作,可以加強技術技能,建立相關專業行業問題分析,打造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師資隊伍,來提升地方型本科院校服務地方企業的能力,增加解決方案等來強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