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中國的稀世珍寶,傳統文化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文化基石。而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高校,更應該把文化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的關鍵,讓學生從小了解中國的文明發展歷史,并作為新一代青年大力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高校來說,培養文化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思政教育課,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兩相融合,既能促進思政教育育人的功能又能夠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一舉雙得的培養恰到好處。意識到培養的效率如此高,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將這種培養方式大力推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會有阻礙產生,傳統的思政理論是其中的約束條件之一,導致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受阻,故研究我國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滲透的意義提出有效的滲透策略必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當代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而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悠久的文明史,激發學習斗志培養面對困難的勇氣及決心,為強大祖國、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相較于西方文化追求的多元化競爭的風氣,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互相包容、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更能夠影響當代學生,進而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熏陶下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總之,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甚廣。
對于古代,有太多的歷史性故事的發生背景就是對祖國的建設維護,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話的傳頌更是強調國家的興盛及衰敗都離不開每個老百姓的責任,傳承到現在,更清楚的表達了人們對祖國的忠誠、熱愛以及責任,對當代青年更是一種熏陶及勵志,而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強調了孟母為培養孟子懂禮貌、守紀律、愛讀書的傳統美德而三次搬遷,培養孩子愛國意識良好品德從娃娃抓起,而傳統的文化更是影響人們一生的瑰寶,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忘繼承前人事業傳承文化歷史的同時開辟未來道路,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更加強當代人民的責任意識。
對于實施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滲透策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必須要很高,領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提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占領高校思想政治高地,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建設工作的引領者。所以,作為連接學生與知識的橋梁,高校要首當其沖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與此同時教育者也應該積極配合,響應學校要求的同時自身也應該不斷學習。淘汰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鉆研滲透方式,以便于找到高校快速的滲透途徑,此外,高校也可以積極組織教育工作者對于課程安排進行集體的課前準備及教研,所有老師集思廣益,根據經驗及所學相結合,探討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斷練習,加強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滲透講解能力。
作為高校教育體系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思政教育的內容編排及落實顯得舉足輕重,過去的思政教育在內容編排方面過于單一,且理論性的內容強調占據教學的大部分,對于學生來說,說教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且學習主動性不會很高,環環相扣,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內容不感興趣會直接影響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樹立。所以,將與思政知識傳遞相關聯的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加入古代一些對人們有教育意義故事引導,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熟記思政教育內涵,還能夠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具體實施辦法,由于目前傳統文化及思政教育相互滲透并沒有在各個高校普及,學校可以專門開設一門關于學習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程,增設課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更能夠成為學生對文化歷史知識的學習積累,通過熏陶及影響讓學生達到真正的德行合一。
隨著社會進步,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交流越加頻繁,當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也變化多端,由于國門的敞開,一些西方國家不太好的文化思想多少會流入中國,會對現如今的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一定壞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根本,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正是有別于其它民族的一大特征,傳統文化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很多資源方面的幫助,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自身傳統文化內涵的提升,加大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力度。構建和諧的教育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