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青/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社會工作實習是學校有計劃、有督導地組織學生到機構或社區中接受社會工作實務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培養的過程。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建立于一套價值理念基礎上的應用型專業,操作性、實踐性較強。專業實習是實現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如何開展,對于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體系的培育至關重要。
目前由于相對缺乏本土文化敏感性和對社會工作價值觀的高度認同,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普遍重西方理論傳授而輕本土化實踐經驗的提升,重學生知識接受能力培養而輕學生實務能力提升,重實習基地協議簽訂而輕實習基地復合功能的開發和使用。因此,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實習一直是專業教育和發展的薄弱環節。
為解決以上問題,不少專家和學者不斷在研究并通過實踐以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效實習方式和原則。但是,筆者通過文獻查閱發現,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都是從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視角展開,難免會忽視學生這一重要主體。課程理論專家泰勒提出:教育目標的確定有三個來源,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實現教學最優效益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學習者的需求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在研究視角上與之不同:筆者是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試圖站在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的角度,展現大學生在社會工作事務所實習過程中的期望與收獲、矛盾與困惑,希望藉此對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的專業實習進行深刻的反思。
筆者共有以下三段實習經歷:
筆者大二時在醫院進行了半個學期的實習,由于該醫院未開設社會工作服務部,也沒有專門的督導帶領,筆者實習期間基本上只是跟在學姐后面打雜,但也親身體驗到醫患關系矛盾發展過程以及患者由生到死的生命歷程。這段實習經歷帶給筆者最大的收獲,主要體現在如何向他人澄清社會工作者的身份,以及學會調整心態,認清社會工作者并非“圣人”。
筆者在大二至大三期間進行了該實習,實習期間除了負責社工小站日常維護工作,還嘗試獨自進行了一個關于學生偏差行為個案,并且和同學配合開展了八節行為矯正主題的小組工作。實務過程中不斷地修正以往學習的理論中的不適用的部分,并吸取經驗以完善自身理論框架。在此次實習中,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建立專業關系的困難及重要性,更加清晰認識到了兒童的特點,知道了如何能更好其交流,為以后的正式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筆者大三暑假在該福利院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實習,在福利院一線社工的帶領下開展了關于大齡女童性別教育的個案工作、兒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組工作以及“社工在身邊”主題社區活動。此次實習中,是筆者真正意義上由督導帶領的實習,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筆者離開了大學的象牙塔,近距離觀察到了中國一線社工的工作狀態,破除了原本不正確的想向,對自身職業規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段實習經歷,對于筆者來說是專業價值觀從無到有的過程。專業價值觀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四年學習過程中一直要不斷澄清和樹立的,也是實習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專業的價值觀往往會受到現實的強力沖擊。一旦產生所學專業理論和實踐內容不能很好地銜接,乃至脫節的現象,不但不能讓學生得到任何專業成長,反而動搖了對社會工作的信心。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在實習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實習期間,社會工作實習學生的角色是什么則需要明確。實習學生與志愿者、機構工作人員可能從事同樣的工作,但他們的角色卻呈現不同特點,實習學生則需要通過實際的工作經驗重整課堂知識。不能對自身角色有過高的期待,避免將社會工作者“圣人化”、“全能化”傾向,認識自己,承認自身不足。(2)做好面對壓力和誤解的心理準備。人們在看待社會工作時會產生一種“視同效應”,即把他們與社會工作對象等同起來,輕視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員,加之新聞媒介與社會輿論很少談及社會工作,導致社會工作者專業社會地位低下。上述環境也使得當前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認可度低,學生在實習中可能遇到種種對專業的誤解和不重視,這些對學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3)遇到問題,與督導、老師及時溝通。社會工作的學習與個人成長密不可分,實習期間遇到的許多事情會給我們帶來關于關于自我,關于社會,甚至是關于生命的思考,會影響大學生的三觀,進而影響一生。在想不通的時候,在鉆進死胡同的時候,我們往往需要他人的指點才能走出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