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東東/延安大學
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旨在建立與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有效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矛盾。從本質上講,綠色發展制度就是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切制度的總和。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就是有利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種制度在內的整個制度體系。
第一,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生態紅線制度。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發展的基本前提就是設置人類絕不可觸碰的生態紅線,這是推動人類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所以,我國必須要盡快出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讓各地區嚴格按照功能區的定位科學安排自身的發展計劃。生態紅線制度一方面需要各地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環境狀況調整其發展規劃,另一方面也是劃出了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所依托的生態空間紅線。生態紅線制度的內容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等。生態紅線的設定比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更具有現實意義。第二,建立完善的公民環境參與制度。讓公民充分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力量源泉。政府應該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可以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向廣大群體公布現在的資源環境信息,促使政府建立完善的資源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政府要充分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不斷完善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積極引導群眾參加環境保護類社會組織,加強與各行業企業的溝通,就企業的環境問題作出科學回應,促進企業的發展決策向綠色化轉變。
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因為歷史方面的原因,我國在技術創新能力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明顯差距,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承擔較多的依然是產業鏈下游的業務。這種產業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政府應該通過建立產學研結合體制、人才培養機制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來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科學成果向現實轉化,從而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此外,要想實現綠色發展還應該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傳統產業結構轉變為綠色發展產業結構,促使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需要加大技術創新的推動,另一方面則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進行引導。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該將綠色發展理念充分融入其中,讓產業結構朝著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方面轉變,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此外,政府還應該完善綠色稅收制度。通過稅收的適當調整來促進企業產業格局的轉變,對高能耗、重污染企業征收較重的稅收,對那些積極采取環保策略,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綠色發展理念的社會宣傳力度。面對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的嚴峻生態形勢,政府應該將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各級政府應該充分重視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工作,不斷調整綠色發展理念宣傳機制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通過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來給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提供充分的保障。創新綠色發展理念傳播方式,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也應該結合新媒體等青年群體等喜愛的平臺進行宣傳,這樣就可以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群眾中。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強綠色發展理念教育。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綠色發展理念的普及和宣傳應該從學校抓起,教師要教授給學生基本的環境知識,讓他們認識到我國目前嚴峻的生態形勢,通過多種形勢的綠色發展理念促使學生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及時關掉水龍頭和電燈。只有加強綠色發展理念教育,才能在未來讓綠色發展理念存在于整個社會之中。
社會哲學層面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是有利于促進社會綠色發展的一系列制度的總和,它本質上是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想在現代社會建構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各級政府應該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進行綜合考量,將綠色發展理念充分融入其中。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5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81.
[2]陶良虎,劉光遠,肖衛康.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