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曉/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護理學導論》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護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啟蒙課程,其平行課程有正常人體結構、公共人文課程,后續課程有異常人體結構、病原微生物、藥理學、基礎護理技術、健康評估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主要提高學生護理專業素質,培養其獨立思考、獨立解決護理問題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為以后學習護理各專業課程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依據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按照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本課程的培養目標。知識目標是掌握護理學的性質、范疇、目標及護理學的基本概念;護士的角色功能;護理工作方法——護理程序;熟悉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護理理論體系和模式;了解護理學發展;護理人員的資格要求;我國的衛生服務狀況等;能力目標是運用護理程序的工作能力;科學思維與決策能力;運用護理理論和相關理論的能力;協調他人和他人溝通的能力;情感目標: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熱愛護理專業、愛崗敬業;有高度的責任心、慎獨嚴謹的品行和團隊合作精神;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良好的護士儀表、舉止、態度和職業情感。
本課程設計思路是依據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設置的,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臨床對護士的需要來進行,總學時:32學時,含5個模塊,分別為認識護理4學時、護士與患者4學時、護理學支持理論及護理理論8學時、護理工作方法10學時、護理職業能力6學時。
目前我們在教學內容選取上,重點講授護理程序、評判性思維、護理學理論,難點包括護理程序和評判性思維的臨床應用、護理學相關理論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呂廣梅主編的《護理學導論》。教材立足本層次學生來源及就業面向,體現知識、技能、素養并重,符合培養專業人才的需求。教材內容緊扣護士執業考試大綱,和工作崗位需求緊密銜接,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臨床思維能力。
為達到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我們應用多元化教育模式。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傳遞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效果。如情感教學法,播放《南丁格爾獎獲得者》視頻使學生了解南丁格爾事跡與貢獻,結合實際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南丁格爾獎獲得者,讓學生感受到護理專業的光榮和神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情景模擬法應用于護理學的理論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護理程序的授課中,通過具體的臨床案例,將相關理論知識融入期中進行教學。
在教學手段上,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形式多樣、信息量大、形象直觀的優勢,以生動的方式展現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興趣,形象直觀的讓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對視頻、信息化資源、課件、習題等整合歸納,建立系統的課程資源庫,使教學組織更為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和科學。以后我們將嘗試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利用翻轉課堂、雨課堂等先進教學形式,建立多樣課堂,并引入圖書館等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考核應對知識、技能、態度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重視目標考核和重視過程考核,要不斷完善和改革考核評價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堅持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突出階段評價、目標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為此,課程考試采用了綜合考評法。具體在課程考核時所占比例如下:學習態度占10%,小組表現占10%,書面作業30%,理論考試占50%,通過這種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本教學團隊中專職教師1人,兼職教師4人,中級職稱以上達到100%,其中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2人,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40%以上,雙師素質教師為100%。每位教師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具有突出的教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
校內有實訓基地可供分組扮演角色或分組討論,校外有醫院實訓場地,可供學生進行醫院見習,讓學生們面對面與病人溝通、健康教育等機會。并運用護理程序等工作方法,對病案進行護理評估、診斷、實施、評價。
(1)校企緊密合作,共同建設課程。由校企雙方共建專業教學團隊,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確認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實施教學,共同評價教學效果。聘請臨床護士承擔本課程教學任務,教學見習、實習帶教。(2)注重人文素質培養,增加了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內容;(3)本課程采用集體備課形式,保證教學內容的銜接和教學標準的統一。
(1)校企合作密切程度仍需深化;(2)課程網站等信息化資源建設尚且不足,進一步加強課程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