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山/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第一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第二條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1]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教學已經逐步運用到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運用較多,無論是音樂欣賞、歌曲演唱、律動活動或是打擊樂演奏等,它都發揮著顯著的作用,能夠使幼兒充分感受到音樂之美。[2]可以說信息教學手段的運用有效地提高了音樂活動的效果,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6歲的幼兒思維發展尚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用形象的圖片、教具等來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我園一位教師上過《拔蘿卜》的公開課活動,活動中教師并非一開始就讓幼兒學習歌曲,而是利用信息課件的形式引導幼兒感知與理解兒歌的美,表達兒歌的歡快節奏。畫面中首先出現一個大蘿卜,三個小動物來拔蘿卜,拔不動怎么辦呢?請幼兒自己發揮想象猜猜誰會來幫助他們。請幼兒上來輕輕點擊鼠標,看看誰來了?原來是老奶奶來幫忙啦!還是拔不動!誰會再次來幫忙呢?小姑娘、小花狗、小鴨子都來幫忙了。通過這一系列動畫與兒歌相結合,幼兒生動的感受到了歌詞的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視聽結合下,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學唱歌曲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同時也保證了幼兒總是有興趣、有新鮮感、不厭煩、精力集中,并逐步鍛煉了幼兒的自控能力,培養了其注意力、想象力。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愿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從而更好地體現了信息教學的生動形象。因此,在利用信息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
信息技術正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幼兒園教育中,它以較強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將聲音、圖像、文字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幼兒創設了一個生動、形象、直觀、視聽結合的情境,使教師樂教,孩子樂學,使我們的教育手段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全新時期。如果只靠語言來傳遞信息,則會給幼兒以單調和枯燥的感覺。有了信息教學,活動內容的表述會更生動、形象。當你像變魔術一樣點出圖片時,孩子們充滿了興奮和期待,幼兒形象思維占優勢,這是他們的特點。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圖譜,幼兒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學習興趣也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我們運用鼠標輕輕一點,一個音樂符號出現或者一個蘋果標志出現,幼兒一定非常感興趣,而且認識了一些圖譜標志,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兒的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捕捉周圍環境和藝術作品中的美來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提高他們的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將信息技術引入藝術教育中,便可收到事關功倍的效果。信息教學法能讓幼兒在更直觀形象的情境中感受舞蹈的美,進而樂于表現美、創造美。比如,在指導幼兒舞蹈《花鼓樂》時,我截取視頻《海安花鼓》中的舞蹈表演片段供幼兒欣賞。在欣賞完后,幼兒想嘗試和模仿表演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3]
在信息教學法中背景音樂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在音樂活動中,音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教學時,事先制作好一些描繪樂曲情景的信息課件,將音樂、畫面綜合在一起。讓幼兒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看畫面,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同時幼兒通過聆聽音樂,還能培養幼兒的韻律感。律動活動作為一種以人體動作表現的藝術活動,是人類審美活動較集中的表現。用動作作為音樂的“化身”。幼兒聽到音樂后,把心中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體態律動是音樂的“化身”。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孩子在開心時都會手舞足蹈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律動活動又恰好符合孩子們的天真活潑、好動好奇、模仿性強等生理心理特點,我利用圖譜為載體,向幼兒傳授律動活動的精髓。通過觀看圖片與動畫,幼兒更樂意參與到活動中,而且搓手帕的動作是幼兒在律動活動中最喜歡表現的,它的一再重復、再現,使律動活動更活潑、富有童趣。通過信息教學,幼兒利用手、眼、腦等各種感官感知音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發揮了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虞瀟瀟.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浙江教育技術,2010(02).
[3]夏芹.淺談幼兒舞蹈教學的指導方法[J].早期教育 ,2012(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