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科技大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社會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ヂ摼W作為新興事物在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行為。據調查顯示,53.94%的大學生使用手機或者電腦上網的時間在4小時以上,其中90%以上的大學生在網上學習、查資料,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或者聽音樂、看電影、看小說等休閑活動。由此可見,使用互聯網進行娛教,已經成為了與大學生思想行為方式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因此,探討聯網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通過實證調研發現大學生思想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不僅有利于深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研究,而且有利于豐富思想行為教育的時效性研究,更是對我國當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轉變的啟發。
新事物的發展總能給社會注入全新的能量和活力,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轉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亦是如此。現如今,一日千里的互聯網帶動著相關產業迅猛發展,電子科技設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無孔不入地滲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其帶來了不可同日的巨大變化。
互聯網是現當代最為流行的,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和交際工具,它給大學生提供調解心理和交友的廣闊平臺。79.27%的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通過當下流行的QQ、微信等社交平臺與人交往,并通過微博、知乎等火熱APP了解世界發展新動態,利用互聯網這個全新的平臺展示和表達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樣,拓展視野,增加閱歷,在互聯網時代,當代大學生能將其獨有的青春活力展現出來。
通過互聯網實現網絡教學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和傳統教學比較它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一方面,師生通過網絡可以實現跨時空、跨領域的實時教育、交流互動,使得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得以實現一個全新的交流和碰撞,讓大學生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思想,獲取新技能,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另一方面,網絡直播視頻也可以通過下載的方式保留,以便學生反復觀看,提升知識獲取的能力,也可使得世界新知識得以共享,實現全世界教育進程的共同進步。這不僅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在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在為我國教育制度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和學習的模范。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知識的平臺和資源,有效的提高了其學習的效率。通過問卷調查反饋不難發現,傳統通過翻閱書籍、期刊等方式已經不再是最適合當今快節奏的學生生活,80%以上的大學生通過樂于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查閱資料,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在給大學生帶來更優質、高效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著眾多消極不良的因素,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當今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相互交匯,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形成的新文化,信息爆炸沖擊著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特別是他們的文化追求、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建立,還不穩固,極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多元化信息良莠不齊,對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詩歌考驗,這使大學生思想行為教育更加復雜。
互聯網作為一個自由公開的平臺,大學生均可通過它自由表達和自我發展。但是眾多網絡平臺都未實行完全的實名制,形成了一種虛擬的網絡讓大學生深陷其中。網戀、人肉甚至是網絡暴力等眾多互聯網副作用隨之而來,極其影響學生身心發展,阻礙積極思想的形成,影響社會的秩序和發展。
隨著電子設備的迅猛發展,人手一臺手機已不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機不離手”更是成為大學生的印象標簽。在調查中,僅有15.24%的大學生樂于選擇直接電話的方式與人交往,5.49%的大學生愿意選擇手機短信這一方式,更多的是選擇QQ、微信等網絡聊天方式溝通,這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談的時間和次數大幅度減少,缺乏言語溝通導致交流障礙,不利于大學生的性格養成,在這個過程中,沉迷網絡,更加忽視現實生活,逐漸養成內向、不善表達、孤僻等性格,嚴重的更會造成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在了解了互聯網對于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雙面性之后,就要用通過多方合作,整合出科學的改進方法,才能讓大學生正視互聯網的雙面性,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互聯網影響下的消極問題。
通過合理互聯網提供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自律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內在素質,從內心整治自身的不良觀念和習慣,自覺運用這種修養方法棄惡揚善,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做到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觀念,規范自身網絡行為。同時,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質,減少網絡不道德行為。可以在學校開展相關的主題講座,創辦相關的宣傳專欄,開設上網引導課等。利用具體案例剖析當下互聯網的利與弊,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健全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增強其對信息的敏銳性和鑒別力,讓大學生能自覺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
國家首先應當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設立強有力的法律法規,規范上網行為,加快實現網絡實名制,推動互聯網環境凈化,促進傳統網絡模式轉型,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社會也應積極響應號召,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趨利避害,形成良好的網絡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同時,學校應以校園網絡為載體,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注重校園輿論文化的引導。
更加注重網絡內部建設,加強網上正能量的引導。一是把握文化主旋律,建設各式教育網站,研發師生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設立專供師生交流的平臺,積極推進網絡文化教育引導。二是加強網絡文化隊伍建設,采取和升級具體的技術措施進行信息選擇,攔截信息垃圾,進行信息篩選,構建出一個健康安全,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網絡交流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以互聯網為中心的網絡教育方式也更應該重視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方式,督促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高校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增強文化建設,宣傳網絡正能量,構建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讓互聯網在大學生教育中成為助力。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沙利文-特雷納.“信息高速工路”透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
[2]江小平.信息化時代的法國[J].國外社會科學,199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趙惜群,黃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路徑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4).
[5]楊開城.有關建構注意學習理論教學啟示的思考[J].電化教育的研究,1999(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