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職業學院
“訂單式”培養模式近年來剛剛興起,以往的高職教育體系中也沒有一個完善的程序化標準,相關的教育理論研究也是很少,單純在就業指向性的實踐方面考慮反而“育人”目的、教育為本的理念略顯單薄。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也過多地圍繞企業需求為中心,忽略了學校為社會創造更大社會效益的功能。作為學校角度,無論“訂單式”或非訂單學生,都要遵循教學規律,不能單純教育學生以就業為目的,更多的要挖掘出“訂單式”教育更大的內涵價值。
不同的企業對“訂單”學生的培養有不同的要求,企業的不同要求下對職業院校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編撰教材有很高的要求。企業驗收“訂單班”考核項目弱化了大學同時基礎課的功能,學生們更加傾向于企業驗收考核的結果,減少了對基礎課程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過于重視企業用人要求,打亂了原有的培養方案。課程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厲害關系超過了課程在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原本培養目標。因此課程很難在學校和企業間得到平衡。
學校因降低教學培養成本希望企業一直能夠長期合作“訂單式”培養模式,且針對固定企業已經建立的教學培養模式和配套教學資源更能讓學校輕車熟路,更能激發現有“訂單班”的高職院校發展壯大“訂單式”培養模式。相反,若企業招聘人數不多或非連續性招聘就增加了學校培養學生成本,反而影響了“訂單班”組建的積極性。企業在同一學校連續招聘很容易引起企業內部管理問題,容易引起近期繁殖問題,對企業長期發展存在一定弊端。
由于歷史原因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傳統的辦學理念已經根深蒂固,高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有的高職院校基礎課程的比重較多,學科教學嚴重,嚴重消弱了職業技能的培養,也有的學校壓縮了本科的教學模式過分的追求專升本升學率從而扭曲了職業技能教育。由于傳統辦學理念的影響,影響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的開展。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最終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高等應用型的人才,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性。而現有的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還未達到社會所需的培養高等應用型技術性人才的條件。首先教師技能實踐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訂單式”培養的學生傾向于畢業后已經熟練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上崗后就能開始工作,而現有教師對企業了解不多,對崗位認識不到位,對學科知識在實踐崗位應用了解少之又少。其次教學資源明顯落后,學校的教學設備等資源與社會企業應用的設備不對等,教學資源有很大的差異性,造成了“訂單式”培養模式下的學生不能直接性的接觸實踐中應用性的知識技能。
首先企業是有經營風險的,企業經營不善會導致招聘人數減少或者裁員,因此“訂單式”培養模式不會既大量訂單又長時間的與學校建立聯系,學生應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畢業后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具針對性,專業能力面也過窄,因此學生轉業的適應性能力就稍差,因此“訂單式”培養模式直接和企業的經營成正相關關系。其次,校企合作的基礎對“訂單式”培養模式也有很大的影響,學校出于就業的緣故主動與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而企業主動聯系學校建立“訂單”聯系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企業一但“訂單”培養學生更多的降低了對企業用工的挑選余地。
高職院校要找好自身專業優勢,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為目的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既要發展教育育人空間又要開拓學生就業渠道。再者,積極引進、學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豐富高等職業教育的多樣性,把教育與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注重畢業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聯系性。
高等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模式,針對企業用工要求,對學校提出相應的要求,學校要提前開展工作與企業溝通共同開發針對性的課程,企業與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既要動態中修訂、調整培養課程,校企合作,全方位的校外實習、實訓渠道,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也要及時聯系與溝通,共同為培養優秀企業技能型人才合作。
增加學校先進技能實踐設備,豐富教學資源,建設實訓場地,為學生們學習直接對口崗位提供充分的學習條件,加強學校和企業聯系共同為學生們豐富學習資源與教。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是但單純的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共同培養學生,首先,學校教師要定期到企業與企業了解相關崗位,甚至定崗工作,以工作形式學習,把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把技能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企業師傅也要定期到學校去與老師交流學習,了解學校培養狀況,共同建立“雙師型”培養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