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西師范大學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開始于2010年,目的是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其宗旨在于發揮示范引領、提升素質和促進改革的作用。只有不斷地發現和解決教師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
一方面,參加培訓的教師所學專業與培訓的內容匹配度不高。例如在“國培計劃”鄉村教師中學心理健康培訓項目中,參加培訓的教師大多數是來自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等專業的教師,而真正具有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教師鳳毛麟角。這些專業不對口的教師參加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很難找到專業認同感,態度難免消極。另一方面,部分接受培訓的鄉村教師對培訓的態度不夠端正。這些鄉村教師從內心當中沒有將教師培訓作為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完善專業知識儲備、進行離開學校之后的繼續教育的難得機會,而是把這次教師培訓當做一次帶薪休假的美差,當做取得繼續教育學分的一種手段。
(1)鄉村教師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以廣西某高校承辦的鄉村骨干教師訪名校培訓項目為例,50名接受培訓的鄉村中學教師中有大約10%的教師畢業于??圃盒?,90%教師皆為函授本科學歷。
(2)鄉村教師入職門檻較低。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教師的許可證,教師資格考試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吸引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有志于從事教育工作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行業,但實際情況卻與初衷背道而馳。據了解,有部分鄉村教學點教師入職只需承諾在工作的三年內取得教師資格證,即可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由此可見,鄉村教師入職門檻著實較低,導致鄉村教師自身素質不高。
前來參加培訓的鄉村教師們只要完成報到以及日常簽到,無論課堂上的表現如何,無論是否真正達到培訓要求,無論培訓是否對他們產生影響,他們都能按時完成畢業并且拿到繼續教育學分。因此,他們在培訓過程中存在遲到早退、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不端正等現象也不足為奇。
關于教師培訓的內容,教師培訓中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或實用性,培訓內容的供給與鄉村學校、鄉村教師的需求存在較大的現實差距。盡管在培訓之前,承辦單位都會向學員以問卷星的形式發放前期需求問卷,但這些問卷一般比較空洞,或者直接套用之前已使用過的問卷模板,而收集上來的問卷意見也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些培訓項目本應該在前期發放的需求調查問卷是在學員報到之后才發到學員手中,所以培訓單位準備的培訓內容大體不會改變,前期的需求問卷調查并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問卷在培訓中顯得有些形式化,鄉村教師實際需求也并沒有真正得到滿足。
對教師培訓項目的效果進行評價對培訓的出資方政府以及對培訓的組織管理者培訓高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培訓效果的評價,政府可以了解到國培計劃的實施情況,便于改進以后培訓項目的質量;培訓機構或培訓高校通過培訓效果的評價可以改進培訓的內容、方式和管理。就評價主體而言,我們目前主要采用以學員滿意度為主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培訓效果的好壞。接受培訓的鄉村教師扮演了裁判員的角色,從而使評價的作用失真,表現為鄉村教師對培訓高校、對培訓教師、對自己的培訓均不負責。在評價方式上,往往是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統計參加培訓的教師對此次培訓的滿意度。
高水平的培訓師資團隊是高水平教師培訓項目的保障。項目專家不僅是培訓師資團隊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而且是承辦培訓的院校提高培訓實效性和知名度的主要依托,是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核心與關鍵。要搞好“國培計劃”項目工作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項目專家隊伍。在專家隊伍的選擇上應切實考慮被培訓對象的現實需求,有效的將城市與農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專家隊伍多元化。而在本文案例的作為國培項目的組織管理者中,專家隊伍基本是由高校教授、城市中名校校長、骨干教師以及外地城市的名師組成,土生土長的教學一線上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所占比例十分之低。
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對教師培訓項目的有效運行產生阻礙、對培訓項目最終目的的實現產生影響,發現這些問題的目的旨在提高相關培訓部門與參訓學員的注意與反思,以使其更加嚴謹與真誠的態度對待“國培計劃”等教師培訓項目。
參考文獻:
[1]王北生,馮宇紅.“國培計劃”實施中的現實困境及其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88~92.
[2]陳勇.“國培計劃”課程實踐:問題反思與對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0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