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嵐/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受歷史發展因素的影響,漢語國際教師絕大多數均缺乏在國外生活、學習的精力,教師的教學思想被局限在個人專業技能上,忽視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的提升與改革,導致我國漢語國際教師無法迎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束縛相對較大,其教學理念無法與國際教育相適應,嚴重缺乏國際化思維理念和跨文化意識。高校漢語國際教師若不具備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漢語國際教學活動將無法順利開展,漢語言文化將無法得到傳承與發展。
在國內漢語教育教學環境中將漢語推向國際是高校漢語國家教師的主要任務,為此高校漢語國際教師應具備多種職業技能的要求與標準,成為符合型、應用型、高層次的專業教學人才。從我國漢語國際教師的整體師資隊伍來看,多數漢語國際教師均為“科班出身”,但“半路出家”的漢語國際教師不在少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味的照本宣科,忽視中外文化的聯系與貫通,導致漢語國家教育工作與實際社會生活產生脫節,制約漢語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漢語國際教師不但要備多種文化知識,例如教育學、語言學、漢語基礎等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多種技能,例如跨文化交接能力、中外文化應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為解決我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現有教師缺乏欠缺跨文化意識與雙語思維方式、中西文化知識與技能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高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對自身專業技能進行提升,擴充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使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能夠與時俱進、開闊創新。
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一種語言,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沒有牢固的漢語知識功底是無法順利學習漢語文化的,需要教師將中西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我國國際漢語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注重與時俱進、開闊創新,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探討,了解不同文化交際的基本策略與方法,正確掌握多元文化交際技能,為高校漢語國際教學工作奠定實踐基礎。
高校需要根據本校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力量的各項需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原則,定期對本校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進行培訓與指導,充分給予本校漢語國際教師進修、深造的機會,不斷提升本校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使教師能夠在高校的領導下開展一系列進修學習活動,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長遠發展眼光,懂得與時俱進、開闊創新,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從學生的發展入手,對其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質量,展現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的存在價值。
其中,“引進來”是指高校應不斷將國外的先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引入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活動中,注重中外文化的結合,使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能夠明確中外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差異,明確漢語國際教育重難點,優化教學方式,注重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走出去”是指高校教師應積極主動的走出校園、走出國門,深入實地的感受國外的風土民情。因此,高校不斷擴大與國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與海外高校的聯合,為本校教師提供到海外高校進修、學習的機會,使本校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能夠深入實地的感受外國文化的鄉土人情以及社會習俗,并將國外優秀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引入漢語國際教學教學活動中。
考核與評價是提升高校師資隊伍質量的有效手段,能夠將漢語國家教師教學水平高、教學質量、教學進程控制在一起相對適宜的范圍之內。因此,高校首先應根據國家教育部門的各項要求與準則,結合本校實際教學情況,科學制定具有一體化、標準化的教學管理體制和教學評估體制,使教師能夠“依法執教”,規范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其次,高校根據漢語國際教育的實際情況,構建常態化、嚴格化的教師考核評價體制,使教師能夠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帶動下,教育文化產業逐步呈現全球化發展趨勢,中華文化備受外國留學生所喜愛,需要高校全面落實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提高師資隊伍,優化教學方法,構建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漢語國際教育提供人力基礎。
[1]王丕承.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習者作用能力的培養[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6(06):152~153.
[2]王建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本土化的基本內涵、培養模式與未來走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2015,13(03):9~14.
[3]李春玲.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的新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3(01):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