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玲 王 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資源。因此,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為總體目標,以探索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為近期目標。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便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理論。[1]長效機制,即能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是在某一獨立領域協調各方面職能良性運行的中樞系統。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充分落實既定方針,達到預期效果,不妨借鑒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建立規范化的教學評估機制。當代高校多將公共基礎課程、選修課程安排在本科課程相對較多的前兩年,加之節假日調休及學生報考社會考試時間沖突等情況。課堂往往顯得“頭重腳輕”,即任課教師客觀上在沒能按照預設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時,選擇加速講授剩余課程。或“頭輕腳重”,任課教師主觀上更改教學計劃,即興施教,最終以“劃重點”的方式覆蓋原有教學計劃。教學評估機制即要起到應有的“決算”作用,對期初制定的教學計劃執行情況與各階段期末教學完成情況進行動態體現與靜態體現相結合的分析,以此促進未來期間教學計劃的合理編制,發揮制度成果的導向性功能。在實際評估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的評估理念。轉變原有“及格萬歲,高分浪費”的分數量化考核方法,以是否切實做到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是否全面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等,“是與否”的本質差別評估教學成果。作為教師級別評定依據并配合相應獎懲措施,使教育工作者積極接受評估機制,達到機制規劃實務,實務檢驗機制的目的;也要保證評估資料來源的多維度,體制內縱向直接接受本級教學領導自上而下的評估。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接受任教課程學生匿名自下而上的評估。以及教學交流過程中,無利害關系條件下,同學科任課教師的橫向評估。相比之下,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組織獨立第三方的評估團隊,以出具不同程度評估報告的方式進行體制外評估。在綜合評估基礎上,將評估機制對教師失職事件的查處、授課效果缺陷的揭示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與風險進行趨勢性的預測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免疫系統”,進一步發揮長效機制對整合教學資源、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的建設性作用。
文化發展要屈從于生產力的轉變,當代中國仍處于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渡期,既不可用古人的價值取向來限定傳統文化,亦不能用今人的思維方式來取舍傳統文化。[2]中華傳統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進一步完善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保護,促進二者融合要建立在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理會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關系,理清傳統文化上升到教育層面應處于何種張力的基礎之上。對物質傳統文化的研究與保護,應推進保護傳統文化法制化建設進程,不斷完善其中細則,在法律的“保護傘”下,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與當代新興技術,對傳統文化進行多領域、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研究,探索未知領域,革新故有認知。對非物質傳統文化的研究與保護,應著力于對傳統文化的實質性的核心內涵、相互間的勾稽關系、多樣化的傳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而非外在表現形式。譬如應該對孝文化中“敬親養親、承志立身、移孝為忠”深入鉆研,探究其發展至今的傳承路徑及其精神成果作用于當代生活的現實意義,至于孝敬父母要不要磕頭等表層的輸出形式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及現實需要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作為制度馬車的韁繩,長效機制不是暫勞久逸、持久不變的,其必須隨著教育體系的完善、教學目標的提升不斷發現并填補自身的漏洞,滌故更新,自我完善。通過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執行體制性規劃,為實現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指出:“實踐決定理論,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理論產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真理和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為使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珠聯璧合的效果,社會實踐活動是整個教學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社會實踐部分,首先要明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應發揮引導作用,家庭、社會機構、文化職能部門都以相應的方式構建文化實踐平臺,對大學生在實踐中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發揮各自特有的建設性作用。其次,實踐課程的形式要做到“百花齊放”,應當采取職能參與型、實地講授型、文藝觀賞型等多種形式。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志愿者活動,例如參與協助公共場所秩序管理、定期慰問敬老院孤寡老人、為體育賽事提供后勤服務等[3]。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傳統文化經典《道德經》中“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化育、繁榮萬物的無私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更迭,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以雷鋒精神、白求恩精神等當代形式延續開來。讓高校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無私奉獻是值得樹立為自身價值觀念的美好品質,進而
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成果源遠流長,其中蘊藏無價之寶;高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檔案館、事件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場所。例如引領學生參觀九一八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了解悲愴的歷史,追憶烽火年代愛國將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通過實物展現的沖擊效果,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明辨是非,居安思危,埋下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民俗博物館,參與傳統工藝制品制作,觀賞中華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或參與其他民族傳統節日慶典,例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設身處地地了解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在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增強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歸屬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
中國傳統文化凝聚炎黃子孫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包羅萬象。只有科學地健全教學機制,不斷地完善教學資源體系,合理地結合課堂理論與社會生活實踐,處理好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在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下尋找“路徑自信”,才能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最終達到1+1>2的效果。
[1]于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2]郝書翠.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軟實力優勢的發揮[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
[3]張國選.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