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超 吳雪蕊 徐大鵬
受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影響,高校在校生的規模不斷擴大,貧困生的絕對人數也隨之上漲。以我校為例,僅2015-2016學年,共計發出助學金1500余萬元,涉及學生5066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1/3。如何將數額巨大且相對有限的資助資源發放到切實需要的學生手上已然成為高校資助中心和輔導員的主要工作之一,確保貧困生身份認定的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高校貧困生身份認定及應對策略兩個方面來探討資助問題。
高校貧困生主要是指有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這部分學生一般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在校的生活質量達不到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水平,處于困難、窘迫狀態。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出臺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各省均在意見的指導下,出臺了適合本地區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標準,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類:(1)因各種原因導致經濟收入遠不足以支撐家庭的支出;(2)家庭被地方政府列為特困戶或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學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超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1]。
當前高校對貧困生身份認定主要采用學生生源地認定與高校認定相結合的方式,即由生源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出具貧困證明,證明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及貧困程度等;高校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申請、在校消費情況及師生評價,經過班、年級、學院的層層審核與把關最終確定[2]。
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產生經濟困難的原因也變得錯綜復雜,在實際認定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狀況也相應驟增,這無疑給貧困生身份的認定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但相對不均衡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對家庭經濟困難的認知存在差異,不同地區的學生對經濟困難的主觀感受也不盡相同。而高校由于指標限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只能將院(系)總人數的30%~40%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院(系)為了避免分配出現糾紛一般只能將名額按照指標和比例下達到各年級,進而下分到班。這種操作模式勢必存在兩個不可調和的問題:其一是貧困標準的不確定性,不同地域的“家庭人均收入”、“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標準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合適的貧困標準線來衡量何為貧困;其二是不同院(系)、年級以及班級的貧困生比例也不可能整齊劃一:有的院系、年級以及班級有超過比例的貧困生,但由于名額的限制,部分貧困生無法進入到受資助名單中;有的貧困生相對較少,為了不浪費分配給自己的指標,一般都會將認定的條件放寬,致使一些家境不太差的學生也能獲得資助。
由學生生源地所在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蓋章認定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是用來審查確認家庭或個人是否具備受資助資格的重要資料,在貧困生身份認定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因學生資助費用與生源地關系不大,而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存在著“老好人”,順手幫忙的思想及學生家庭與生源地的社會關系和人情關系影響,部分生源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并未認真考察申請人的家庭經濟情況,蓋章了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交錢開證明的現象。把關不嚴導致關鍵材料真假難辨,致使部分非貧困生順利的混進了貧困生隊伍。
部分同學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卻受到利益驅使,虛報、謊報家庭信息,假冒貧困謀求資助。如存在當地受災但是對自家影響不大,兄弟姐妹已成家或者就業,父母離異后已再婚等諸多情況不據實填寫。在進行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大一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信息的真實度、可信度高于高年級在校生,少數高年級在校生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剛入學時并沒有申請助學金,但后面發現只需要在調查表上喊喊窮、蓋個章,就可能拿到可觀的助學金時,會在下一年度提交助學金申請。
個別貧困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為了防止“低人一等”或者被同學“另眼相待”,拒絕表露真實的家庭背景,礙于“面子”,最終不愿意提出申請。
此外,還存在著諸如反復的認定給貧困生帶來心理負擔、認定結果不夠公開透明、交通不便無法按時提供申請材料等諸多問題。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僅依靠現有的相對呆板的認定標準、傳統的認定方法已無法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必須從完善制度程序的層面出發,因地制宜的構建多維度的評定體系。
廣西區政府于2015年年底選派10萬名精準識別工作人員走到約1.5萬個村、600多萬家農戶中,耗時100余天,對全區538萬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到村、到戶、到人,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在2016-2017學年的高校貧困生認定的過程中,對于獲得建檔立卡家庭子女直接給予一等助學金,直到畢業。
建檔立卡是指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府選派的精準識別人員對經濟困難戶的家庭條件進行詳盡的了解、審查而建立
的家庭經濟狀況數據庫,里面包含了貧困生生源地、具體家庭困難情況、父母職業、月收入、受資助情況等信息。如果政府和高校能在該數據庫的基礎上及時結合建檔立卡家庭的經濟情況變化,貧困生在校學習、生活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整和增減,實施動態管理,將有助于甄別貧困生認定的第一手資料。
貧困生身份認定的最終目的是將相對有限的助學金資源分配到有需要的學生手上,幫助其完成學業。而學生在完成學業前的絕大多數的社會活動都發生在校園,包括錢的使用情況。作為高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校園卡的消費情況對學生的日常開銷進行統計,將大范圍的識別真假貧困生。例如南京理工大學“大數據精準扶貧計劃”,對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飯卡刷卡記錄進行數據分析,其中,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這些人每個月將收到幾十到幾百不等的金額補助,直到畢業[3]。
要提高貧困生身份認定工作的精準度,應群策群力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這個認定過程中。這就要求應各個學校應該構建完善的宣傳機制,通過一系列手段將貧困生身份認定和資助的程序、方法、標準等溶于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時支持和鼓勵學生對貧困生認定的結果進行監督,防止學生以不正當手段獲取資助。對于以不正當手段獲得資助的,應及時取消資格,并給予相應處罰。例如我校從去年開始,要求輔導員利用暑假走訪家庭經濟困難的家庭,在關心、關注貧困生成長條件的同時,實地考察貧困生的家庭狀況。
[1]劉華.高校貧困生的概念及其認定標準研究[J].知識經濟,2008(12):65~66.
[2]王向鋒.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現狀、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探究,2011,6(1):64~68.
[3]袁杰.大數據“精準扶貧”,南京理工大學“偷偷”給貧困生飯卡充錢[EB/OL].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8074,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