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耄宜 劉麗輝
(1)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德智體三方面的內容來講,都有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因素;而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也必須以心理素質為前提。
(2)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3)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優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格,人的許多性格特征實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如熱愛集體、助于為樂、正義感、公正無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緊密聯系,沒有健康的人格很難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因此,要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就必須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立。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畢業的研究生,年齡、價值觀、生活模式與在讀大學生都很接近,屬于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塑造、提高和發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和作用,很多學生對其比較信賴,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愿意主動與學生管理者溝通,征求意見,尋求支持。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與專業任課老師相比,無論在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還是工作內容的性質方面,都有十分獨特的資源優勢。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老師經常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以此為契機,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群體,并充分利用班級群體效應――對同輩群體強烈歸屬感的特殊制約功能,健全、規范和發展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引導教育工作,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對話、學會自我管理,探索如何營造一個積極進取的班級環境。
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隊伍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非師范教育專業出身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在正式參加工作前,也接受了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崗前培訓,進入職業狀態也比較容易。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應重視心理健康知識的網絡宣傳和普及,構建綜合性、服務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此類網站可以開發“慕課”功能,可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的預習及自學提供途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慕課”模式的開啟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革新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的時代賦予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高校學生工作者新的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應探索基于網絡的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即線上心理相關服務,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心理咨詢、QQ心理咨詢、E-mail心理咨詢等來進行個體咨詢,這種咨詢方式的優勢是隱秘性好、強力滲透性和強互動性。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日新月異,大量手機APP軟件進入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的視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幾乎都有所涉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高校大學生群體急需一款真正了解他們需求、能夠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手機APP,手機APP應體現心理咨詢“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尋求優秀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和心理咨詢師打造專業可信的服務團隊,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1]趙文博.“90后”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0,25(4):44~46.
[2]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157~160.
[3]邱開金.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2):4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