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熙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以下簡稱“模聯”)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全球視野,啟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當下為國家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和富于變革精神的新時代領袖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本文在闡述“模聯”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模聯”開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提出“模聯”建設的幾點建議和對策。
“模擬聯合國”(ModelUnitedNations),簡稱“模聯”,是模仿聯合國及相關國際機構,依據其運作方式和議事原則,圍繞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召開的會議[1]。模擬聯合國活動中,學生是主角,他們扮演各國外交官參與到聯合國會議,親歷觀點闡述、政策辯論、投票表決、做出決議等聯合國會議的完整流程,以充分了解和熟悉聯合國運作方式和議事流程、關注和討論國際事務和世界局勢。
20世紀50年代初,伴隨著聯合國的成立,模聯最初于歐美國家的大學校園興起并逐漸風靡全球。直到21世紀初期,模聯活動開始走進我國大學校園并逐漸引發熱潮,2005年第一屆全國中學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成功召開,使模聯活動開始在中學中得到發展和關注。隨后,我國的一些院校和教育機構開始相繼參與或舉辦模擬聯合國活動,主要囊括公益性和商業化兩種形式,其中,公益性模聯是主流,其主力軍是各大院校,不收或只收取少量注冊費用,由學校給予補貼(如UMUNC)。商業化模聯發展速度很快并逐步得到社會關注,如蔚藍國際、IMUNC等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09年之后,江蘇省南京市諸多中學開展了外語學習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始大規模引入模擬聯合國活動,目前已有十余所學校每年定期組織模聯課外社團活動,如筆者所在的南京十三中就多次參加模聯活動,并取得良好成績。“模聯”提升了參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成為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模擬聯合國是由不同國家的參會者代表會員國中各個經濟水平、文化特點、種族構成截然不同的國家,主要呈現三點特征:第一,模聯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模聯活動主要包括模擬聯合國組織、模擬聯合國會議及模擬聯合國培訓三方面[2],此為載體形式的多樣性;活動基本遵循聯合國議事規則和程序,參會代表議事又具有統一性,且能基于不同階段進行思辨性的策略變更;第二,模聯活動內容的現實性與虛擬性。模聯會議議題聚焦國際熱點問題,囊括和平與安全、貧窮與發展、全球化、人權、環境、能源、貨幣政策、公共衛生等多方面,此為現實性,同時,模聯參會代表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模擬真實的各國代表并融入其中,因此,活動也有虛擬性的特點;第三,模聯的發展性。模聯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創新,或者說是某種意義上的創新學習,在模仿聯合國制度的基礎上,鼓勵和發展模聯參與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創新。
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實踐的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已經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平臺和正規教育的有力補充,既符合培養學生表現力、國際視野和和平意識的教育發展趨勢,也滿足了學生及家長日益注重的多元發展訴求。其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理解、妥協、合作能力,提升和鍛煉其英文口語和寫作能力、調研能力、演講和辯論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臨場應變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二是促進相關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拓寬視野和知識面,補充完善知識體系;三是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研究性學習能力,增強和激發其主體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四是促進參與者的創新學習行為。創新學習需要學習者完成想象、假定、改造、設計、假設、推測等一系列任務來得以實現,而模聯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參與者的這種創新學習行為;五是培養和儲備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規則、熟悉國際環境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磨練一個人積極上進的心態。
隨著我國各地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的不斷涌現和廣泛開展,模聯發展在不斷完善的同時,也仍舊存在諸多問題:
目前,我國中學生模聯在廣泛普及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在一定程度陷入商業化困境。特別是一些商業化模聯活動存在費用高昂、受眾有限,學術性削弱、功利性愈重,忽視了活動本身對學生的教育意義等問題,受到一些模聯人的詬病,長此以往,不利于模聯的聲譽和長效發展。
受中學生自身知識體系的局限,每個個體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將直接影響模聯活動的最終效果。而批判性思維欠缺也是我國中學生參加模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模聯活動實踐時,某些代表不能夠很好的將自己的思維方式代入其所代表國家,立足該國基本立場,著眼該國利益最大化,而是采用求和的談判磋商思路,或者只看到眼前利益無視長遠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全球視野的欠缺,直接影響模聯參與者的參會成效。
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一般存在諸如模聯會議學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模聯會議流于形式;會議重疊嚴重,議題被重復討論,影響會議質量的同時,造成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議題過于寬泛而導致代表們不能更加充分地討論;會議的具體內容、會議進程等事項的不公開化等問題。如2016匯文國際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參會體驗調查顯示[3],有近兩成調查對象對會前公關部的工作(包括會議宣傳,聯系代表等)滿意度為一般或不滿意,主要原因在于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解決(85.71%)、公關沒能提供所需信息(71.43%)、聯系不上公關工作人員(42.86%);常規委員會存在形式過于死板、代表熱情不夠、討論議題較為脫離現實生活等問題;特殊委員會把握的難點在于現實與模擬的聯系、委員會職能與議題的關系、規則流程的掌握等。
為保障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的長效可持續發展,需加強管理,堅持和鼓勵模聯的公益性發展,引導實現商業性模聯的規范化和良性發展,為更多學子提供平等參與的模聯環境。通過聘請或邀請領域專家參與和指導模聯,著重提高模聯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另外,注重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多途徑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擴大公益性模聯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參與到模聯活動中來,推動我國模聯事業的長效發展。
在新課改教育的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日趨凸顯,高中階段成為學生增強思維能力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時期,學校、家長、及學生個人都需有意識地著重培養其國際化視野、邏輯思辨能力等綜合素養。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可以充當課堂系統教育的重要補充和輔助教育手段,既能直接促進中學生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實際提升,又能更好地激發對國外文化和國際政治的興趣,培養其國際思維,真正了解所代表國家的意識形態、民族性格、基本立場以及國家所面臨的復雜多邊政治關系。同時,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邏輯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長效發展。
早在2000年,美國聯合國協會就開展了一項重要教育項目“全球課堂”,以模擬聯合國活動為主要組成部分,擁有健全的課程設置、豐富的教師和學生資源,試圖通過交互式仿真活動吸引中學生和大學生對當今國際事務的探索[4],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而目前,我國學校僅有較少開設模聯課堂項目(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模擬聯合國協會”課程方案》)[5]。為系統性有計劃地提高模聯參與者的能力,建議借鑒國外先進模聯課堂經驗,制定適合我國青年學生的模聯課程計劃,多方面合力提高模聯課程和模聯活動的水平。學校層面,需要決策層高度重視,在師資、場地、經費、時間等方面給予支持。學生層面,需要積極主動、有熱情有激情。家長層面,給予學生理解和支持,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拼文化課。
所有加入聯會機制的模聯協會需簽署合作協議成為成員協會;各成員協會輪流舉辦模聯會議,辦會時間由各校或機構自行決定。建立聯會機制的目的在于,在現有情況下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致力于將議題反復推敲,充分討論,最終給出一個針對某一議題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議題的討論是不斷深入的,參會代表可基于上次會議的成果繼續討論,無論是否定之前會議的討論結果,還是繼續加深之前的討論結果。同時,還可嘗試在不同的會員會討論相同的議題,為問題的解決拓展思路。最終形成一份可操作性強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聯會的影響力將解決方案以白皮書等形式對外公布。相比之前,聯會機制是基于原有模聯精神,更傾向于解決問題。
近年來,江蘇省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發展很快,輻射面越來越廣,全省教育系統對模聯的關注度和重視越來越多,實踐也證明,模聯活動確實對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相信隨著模聯活動的不斷改進以及模聯人的不懈努力,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發展會越來越成熟,使更多學子受益,為江蘇省以及全國的創新驅動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創新人才。
[1]黃小燕.創新教育視野下的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J].現代教學,2015(3):29~31.
[2]郭金英.模擬聯合國對英語課堂思辨能力培養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7(4):73~75.
[3]2016匯文國際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參會體驗調查[EB/OL].https://www.wjx.cn/jq/7143018.aspx,2017-10-27.
[4]顧煒.“另類”的歷史課堂——基于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及其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17(02):115~118,85.
[5]王宇.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的發展近況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