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華 徐光興
中學生問題行為引起社會各界的日益重視,也是學校教育普遍關注的問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學生問題行為發生率較高,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相關調查表明:有5.73%的中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行為。北京一項有關中學生吸煙的研究顯示,15%的中學生曾經吸過煙,隨著年齡的增長,吸煙比例隨之上升。在西方國家,有5%至15%的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行為。美國高中的調查顯示,中學生中曾飲酒的占比高達89.2%,吸煙的占比高達67%,吸食大麻的占比達45%。據某校對高一新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在男生中,有近50%學生有過抽煙的歷史,吸煙時間最長者為小學五年級,有近20%的學生曾飲酒。同時,學生中還存在著打架、暴力和談戀愛等行為。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制造學生個性的工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存在“問題行為”學生缺少的是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自我解脫能力。而不是許多家長重視的學業成績。他們缺乏健康的情緒,樂觀的心態;他們人格不夠健全,競爭適應能力弱。他們甚至觀點偏激,自我約束力差,價值觀模糊。
(2)學校因素。學校是培養良好思想品德、預防和矯正學生問題行為的主導力量,但事實上我們的學校和教師不僅在問題行為轉化時顯得收效甚微,甚至還有誘發問題行為之嫌。如教師不能公平的愛護每一位學生;或是沒有盡到管教的職責,對學生犯的錯誤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甚至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做出過激反應,如夸加訓斥學生等都會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
(3)社會因素。中學生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中,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時作用于中學生的心靈。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下,社會上流行的“知識無用”、“金錢萬能”、“游戲人生”等不良文化對中學生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響。使其失去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這使中學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通過對問題學生的社會接觸面調查,了解影響學生發展的社會因素。
(4)中學生同伴群體因素。學生始終處于一定的同伴群體中,并且還會形成該群體的文化。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群體和小群體,對學生的行為取向和價值取向有重大影響。交往不良同伴對中學生自身問題行為的影響成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具體的表現同伴模仿、同伴對比和同伴排斥等幾個方面。
(5)個人因素。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個性和性格。而人的個性及性格往往決定了其行為。中學生正是中學生時期,有其獨特性。中學生處于生理的成熟與心理的滯后發展相互矛盾、自我認知和評價尚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半成熟青春期,一旦遭受到困擾挫折,容易引發緊張不安或焦慮,導致采取不恰當的防衛機制,進而可能形成不良適應。
(1)不要急于貼標簽。首先要相信學生在成長過程種出現問題行為是正常的,不要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就開始斥責學生,這只會加強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在溝通時,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尋找恰當的切入口,層層深入,慢慢進入主題。
(2)取得學生信任。信任是良好溝通的基石。溝通過程中注意尊重學生,語氣委婉。讓學生感到親切,感覺到被信任并能成為知心朋友,這樣他們才會敞開心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3)理清認知模式。任何人要做一件事,必定有其自己的理由,這也是他認知模式的體現。理清學生的認知模式,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理清學生的認知偏差,才能分析出問題行為的最真實的原因,明確學生的原始動機。
(4)采取適當方式。只有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誘,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能從內心里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才不至于重蹈覆轍。
(5)恩威并施。不光要指出學生的問題行為,更需要對學生表現好的方面給予適當肯定、期望和鼓勵,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讓學生感覺到被信任、被尊重和被關心,感覺到他存在的重要性和價值。問題行為自然迎刃而解。
總之,中學生問題行為是普遍現象,問題行為并不一定就是“問題學生”或“ 差生”。只要我們從心出發、溫柔以待、就能春風化雨,讓問題行為無處遁形。
[1]王素華,陳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對中學生自身問題行為的影響:性別和年齡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2).
[2]張珊明.國外有關中學生問題行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4(3).
[3]崔麗霞,雷靂.中學生問題行為群體特征的多視角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3):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