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智/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小學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于學生來說,老師不僅是知識淵博者,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榜樣,每位教師自身就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常常奔走于教師機與學生之間,偶爾會看到一些學生將垃圾丟在電腦桌底下或夾縫之間。以往,每每看到我總是讓學生撿起來后放入垃圾筒,課后再進行教育,以為這樣學生就能改正不亂丟垃圾的習慣了,然每次在計算機教室維護時總會看到學生陋習的影子。鑒于此,我利用巡堂時間俯身去撿,學生看到我在桌子底下、夾縫當中“穿梭”,心理多少有點慚愧,對著撿起的垃圾我悠然地說道:“我用垃圾筒收了你們!”聽到我這一說,有幾個學生都被逗樂了。我沒再追究,但我看得出來,學生的內心已經有所觸動。接下來,我當沒事發生一樣繼續巡堂。打那以后,那些“不速之客”不再出現,電腦桌下變得干凈了許多。
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做到“言教輔于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做到道德高尚,言行一致,處處以身作則。老師的身體語言和實際行動,能無聲地向學生滲透德育,潛移默化地觸動學生,使其受到教育。
計算機教室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前沿陣地,對學生來說是有別于其他功能教室的特殊空間。由于計算機教室里都是精細的電子產品,因此對于計算機教室的管理更是要細致入微。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常常要求學生穿好鞋套進入計算機教室,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設備。但往往事與愿違,總會有個別學生因為這樣那樣看似合理的借口來解釋自己沒帶鞋套,或者穿來一次性的塑料鞋套,課后就隨地丟棄,影響了整個校園環境。一開始,我囑咐兩句下不為例就不再深究,學生欣然接受。可后來學生漸漸發現,即使不穿鞋套老師也只是嘮叨兩句,所以不以為然了,越來越多的學生經常不帶鞋套來上課。每天放學,計算機教室的地板上總有那么白白的一層灰,總得拖個兩三回合才行。痛定思痛,我在新學期開始就專門和學生探討“鞋套”的問題,我首先讓學生了解了計算機有“三怕”——怕灰、怕潮、怕靜電,認識了我們上課穿鞋套的意義,更清楚地知道愛護計算機的具體做法;其次,我從環保和節約入手,讓學生明白一次性塑料鞋套雖然便宜(零買0.5元一雙),但不耐穿,沒用兩次就破了(按一學期15節課算下來共花費7.5元),還會嚴重污染環境,因此建議學生買質量更好一點的布鞋套,雖然價格貴了點(一般2元一雙),但穿一個學期沒問題,算下來比一次性塑料鞋套節約了許多(可省下5.5元),通過算經濟賬,大多學生選擇了后者;再者,通過《信息技術課堂學生行為表現評價量表》將學生每堂課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將穿鞋套進計算機教室和整理桌椅、鍵盤、鼠標等設備作為一個學分項目,學期結束時將一學期來每堂課的評價量表匯總,作為本學科期末評定的其中一項,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并得到鞏固,使之持之以恒。
有了開學初的深入探討,學生比以往更加重視“鞋套”問題,穿一次性塑料鞋套的人數越來越少,不穿鞋套的趨近于無,穿鞋套已經成了學生的習慣,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計算機教室的衛生問題,減輕了計算機教室的衛生管理工作,校園里也再看不到隨地丟棄鞋套的現象了,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任何知識都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因素,課本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結合課本資源,充分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如在教學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上冊第1課《走進計算機》時,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簡史,讓學生了解我國計算機發展水平與國外的差距,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從而產生刻苦學習的情緒和奮發向上的進取心。我國計算機的研究雖然起步晚,但是在短時間內與世界水平相接近,尤其是巨型機的研制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銀河系列;在硬件CPU 芯片研制方面,我國已經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低成本、低功耗的芯片——如中科院支持的曙光系列、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神威系列以及國防科技大學的銀河系列,并超過了世界領先水平;在軟件方面,360安全衛士、江民殺毒軟件、金山WPS 文字處理軟件等也處于世界的前列,從而讓學生看到國產軟硬件發展的希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意識。
在課本中還有很多教學內容可以滲透德育,如在教學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第11課《美麗的校園》、第14課時《參觀網上動物園》、五年級上冊第14課《美化校園研討會》、五年級下冊第11課《身邊的禮儀》等,從這些內容中滲透熱愛學校、愛護動物、保護環境、講文明等的意識和情感教育。這些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切入點比比皆是,關鍵是教師要以德育為已任,善于發現并創造性地利用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達到教學與育人的雙重目的。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德育元素無處不在,我們要要講究自然而巧妙地引導,寓德育于無形,更容易達到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