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兒園
創造性思維過程應當由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知覺思維、時間邏輯思維等要素組成。在幼兒創造性思維的要素中發散思維是解決思維方向性的指針,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實現創新思維的主體。根據思維目標指向的不同,可將思維劃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聚合思維也叫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或正向思維;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或多向思維。歷年來傳統教育只強調聚合思維而不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的優點是有利于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有利于對前人知識與經驗的掌握;其弊端則是易造成孩子們對教師的依賴,抑制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創新活動中關鍵性的突破只能靠形象思維或直覺思維,而不是靠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由此可見,幼兒期是形象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讓我們的幼兒教育活動發生巨大的變化,成為聲形并茂、童趣橫生的直觀刺激,更加有效的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這對于幼兒創新思維的培養是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的。因些,只有教師自身對創新思維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更有利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信息化手段,對幼兒進行有效地培養。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或多向思維。沒有創新就不會有新的發展,為了創新,幼兒教育必須強調培養發散思維,沒有發散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新的萌芽和創新的成果。可以說一切創新都源于發散思維,而在幼兒階段對幼兒發散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給幼兒創造發散的機會,把握幼兒思維發散的機會,在教學設計中預留更多思考和選擇的空間,讓幼兒能在不同思維方向的途徑下,來經歷不同的學習結果及比較這些不同結果的機會。應從“求異,求反,求多向”三個方面培養幼兒發散思維。
例如,中班語言活動《夏天在哪里》,在這個活動中,幼兒仿編兒歌是一個難點,對于幼兒來說兒歌念得多,但是對兒歌的格式、創編的方法并不了解,在教師提出編兒歌的要求后,幼兒不一定能較好把握,更不可能很好地去運用,怎樣能讓幼兒較容易上手,并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呢?教師的引導是一個關鍵。我通過指向性提問,給幼兒一個兒歌的模式,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出引導幼兒思維的畫面,幼兒回答問題時兒歌自然而然就編出來了。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體驗后表現出了較強的創編欲望,創新思維不斷提高,編出了各種兒歌,同一幅圖畫(畫面上有紅紅的太陽、大樹、小鳥、草地等),幼兒卻仿編出了不同的兒歌。如:夏天在哪里?我在天空中,太陽火辣辣。夏天在哪里?我在大樹上,小鳥喳喳叫。夏天在哪里?我在草叢里,小草綠油油……
首先,在教學設施不斷完善,教學環境不斷改進的同時,教學內容改革也將成為影響孩子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只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使孩子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是最新的,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要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與信息化教學條件下的教學手段進行很好的整合,這種整合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我們使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的目的是有效地輔助課學教學,決不能進入評價的誤區,有些老師常常會覺得課堂中沒有運用課件教學,領導會評價這節課準備不充分,或課件張數少,不是一節好課,就大量地堆砌課件,造成孩子們在課堂中疲勞,一節課下來沒有主次,孩子們也不知道學了什么。因此,凡事都有一個合適的度,信息化多媒體手段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也是一樣。
其次,教學手段的建設與完善也是一個重要內容。教學手段運用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好的教學手段要能將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我們教師不僅要熟悉課件的制作、圖像的加工處理等一引起常用的技術手段,還要向孩子充分展示網上的資源,使孩子獲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這樣,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源、開展更多的思考,更多地進行討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運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信息化環境下,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科教興國是我國發展的關鍵,但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持久而漫長的工作。我們應該結合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活動和適當條件,更多的運用信息技術去策劃和開展形式新穎、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