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德吉幸福小學
多媒體技術作為操縱教學過程、輔助教學的常用工具,充分發揮教師、學生“雙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走出枯燥、抽象的窘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可以激活教學內容,可以讓靜止變為運動,可以讓抽象變為具體,可以讓微觀變為可見,可以將外部資源引入課堂,可以把課本以及課堂的概念大而化之,變為無限,實現課堂教學的多向開放。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課堂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學習積極性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要靠老師加以激發。
過去學生覺得課堂沒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多媒體網絡計算機可以為小學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生動形象的感知材料和新奇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理解概念、規律、法則等。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功能,讓靜態抽象的概念,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的融入變得生動活潑,為課堂教學提供生動形象的感知素材和新奇的刺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準確、快速地認識概念,發現規律,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反饋存在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踐證明,反饋越迅速及時,教學效果越好。因為教師只有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饋的信息,才能使教學活動適應學生動態的心智發展水平。
如在教學“林和森”這一識字課時,通過演示動畫,從小樹林,到茂密的森林,從而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地與形象生動的畫面相結合,集畫面、聲音、文字等于一體。這樣動態演示與靜態畫面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使陌生的生字與熟悉的環境和生活經驗產生了某種聯系,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實現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有機結合,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的面前,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大信息量傳載功能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師生及時地掌握各小組整理的全過程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我們的實踐表明: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正好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同的這種要求。學生可以用這類教學軟件自學和復習,他們想學什么內容就學什么內容,想看幾遍就看幾遍。過去教師“一對全體”的教學現在可以用“一對一”的人機交互方式補充,此外,學生可以通過與自己選擇的學習伙伴相互討論,通過與教師的及時交流,在課堂上信息交互的機會大為增加,而且極有針對性。在課后教學軟件還可充當教師的助手及時輔導。考慮到教學網絡的發展前景,教師可對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務。過去學生圍著教師轉,現在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能夠面對每一個學生。轉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而學生將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直接的受益者。
學習和運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運用知識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反過來它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小學生來說,運用的過程其實也是把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加以驗證和運用的過程。
又如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憶較快、回生也快的特點,教師可采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巴”、“青”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根據事物的變化,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自我調節,迅速及時地改變原來擬定的方案,而不局限于已有的或不妥的假設之中,這對發展創造思維完全是必要和有益的。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變式訓練,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總之,不管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計算機、互聯網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農村小學生適時適量的運用信息技術,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為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