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洪林 編輯/易可
司老先生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司老先生的母親早在解放前就意外過世了,家里的老房子在解放初土改登記時登記在父親、大哥、二姐、司老先生和小妹名下。之后,父親因病過世,司老先生兄弟姐妹也相繼搬出了老房子,在外居住生活。老房子無人居住,就被司老先生堂哥一家占了。
20世紀90年代初,房屋管理部門核查產權時,幾經周折,在大姐夫的幫助下,老房子中的一部分產權才得以登記在了司老先生名下。當時,司老先生填寫申請時,明確房屋是祖傳私有房屋產權,權屬性質是國有,用途為住宅。產權登記時,列明土地權屬性為集體,用途為農民住宅,所有權性質為私有。當時,大哥已過世,因此房屋才登記在司老先生名下。但私下,司老先生和大嫂及子女約定房屋兩家一家一半。后來聽說房屋要拆遷,那時大姐已因病過世了,二姐和小妹出具了字據,同意房屋歸大哥和司老先生兩家所有。而去年,司老先生與征收單位簽訂了征收補償安置協議,取得了一定的征收補償利益。
此前,大姐夫已過世,二姐、小妹以及大姐的子女作為原告,將司老先生以及大嫂和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分割房屋征收補償利益。他們認為房屋應屬于父親所有,在父親過世后,房屋應由五個子女共同繼承,當時土改時登記,只是對居住人口進行登記,而不是對產權的登記。庭審中,司老先生提供了大姐夫關于產權登記所寫的材料,以及二姐和小妹曾出具的字據,其中寫明房屋歸大哥和司老先生弟兄兩家所有,現要征地動遷,應由他們兩家辦理簽約手續。二姐和小妹認為字據上的名字不是她們簽的,于是申請鑒定機構對筆跡進行鑒定,對于二姐的簽名,鑒定機構認為現有樣本無法判斷字跡是否同一人所寫;對于小妹的簽字,鑒定機構認定與樣本上小妹的簽名是同一人所寫。

本案中的房屋是解放前的私有房屋,在20世紀50年代土改時,登記在父親、大哥、二姐、司老先生和小妹名下,故房屋應屬于他們五人共有的財產。原告所稱土改登記僅為居住人口登記,應由父親一人所有房屋產權,與政策不符,不應得到法院的采信。父親、大哥死亡后,他們各自所享有的產權份額可作為遺產進行繼承。在父親和大哥沒有留遺囑的情況下,他們各自的遺產應適用法定繼承進行分割。簽訂征收補償安置協議前,二姐和小妹出具字據確認房屋歸大哥和司老先生兄弟二人所有,雖然鑒定結論為無法判斷字據上二姐的簽名是否是其本人所寫,但結合本案當事人的訴辯和提交的證據,以及對其他相關事實的認定,二姐在無法證明其簽名是偽造的情況下,應由她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因此可以認定是她們兩人已放棄對房屋享有產權。
在案件審理中,大嫂和其子女,以及司老先生考慮到親情,同意父親所有的份額由兩位姐姐和小妹三人平分。最終,法院采納了被告聘請律師的觀點,據此判決所得的征收補償利益中,二姐、小妹和大姐的子女取得一定金額的征收補償款,其余征收補償利益歸司老先生、大嫂及其子女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