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嘉惠 編輯/蘇二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于身外覓神仙。”(王陽明·《修身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不再是吃飽穿暖,而是如何活得長久、過得健康。養生作為一個高頻詞匯經常出現在各類媒體上,這里筆者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關養生的誤區。

天氣變化,經常不少人會就添與不添衣服產生爭論。有人認為“多穿點,別感冒”,也有人認為“少穿點,可以鍛煉人體抵抗力”。那么,到底是“穿還是不穿”呢?這個問題要結合季節時令來探討。衣物的功能除了美觀,其基本的用途是用來保暖,就是我們中醫說的顧護陽氣,所以我們穿衣要結合季節的特點進行增減。
春季萬物復蘇,氣溫轉暖,這時穿衣應當注意略微多些,就是老百姓說的“春捂”。為什么要這樣呢?一方面人體經過嚴冬,身體陽氣漸漸開始復蘇,就像新發的嫩芽一樣經不起寒冷,所以這時的衣物就要多穿點;另一方面“春季主風”,隨著氣溫的上升,陽氣的發散,人體腠理開合,易中風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也會發現春季感冒比較多,所以這時我們穿衣需要注意避風,不可因為“春風習習使人醉”而減少衣物。
夏秋二季天地間陽氣達到鼎盛,氣溫也相對較高,這時穿衣就應當減少以幫助人體散發熱量,但是在夏季著裝需要注意胸背的保暖,不可因貪涼而赤膊。這是因為人體胸背是陽氣匯聚之地,貪涼赤膊會導致陽氣損耗。養生名篇《老老恒言》也提到:“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p>
冬季嚴寒,穿衣需要增加以保護身體陽氣。有些愛美人士為了美觀,在冬季衣著單薄,這一方面會使人體陽氣受到損傷,另一方面“寒性收引凝滯”會導致人體經脈不暢、不通,所謂“不通則痛”。筆者有位中年男性朋友年輕時開摩托車,無論冬夏從不戴護膝,最近來就診時主訴就是雙膝活動不利、疼痛,這種癥狀在中年人中并不少見,與其年輕時的行為不無關系。
所以“穿與不穿”要結合季節時令特點。
伏爾泰說“生命在于運動”,但是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會發現因為運動不當而導致疾病加重或損傷身體的患者。那么,到底是動好還是不動好呢?這里我們要說,運動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
一方面,不同的季節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是不同的。在春季適合比較緩和的運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到“春三月……廣步于庭,被發緩形”,這句話是說在春季應當衣著寬松,進行悠閑舒展的運動以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比如在寬闊的庭院慢步。在夏秋季運動不適合過于激烈,因為夏秋二季人體津液容易耗損,所謂“暑邪易耗氣傷津”,這時應當盡量避免劇烈運動,同時還需及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冬季運動應先做熱身運動,因為冬季寒冷之氣具有“收引、凝滯”特點,會使人體經氣不暢,運動前如不做熱身讓人體經脈通暢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另一方面,運動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自己年齡情況和身體疾病特點,適合的運動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甚至緩解疾病程度。有大量研究表明,長時間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相對于高強度運動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和并發癥的預防。
對于這個問題,現在爭論很多。有人說“人是鐵飯是鋼”要多吃身體才會好,也有人說“病從口入”主張少吃或者是不吃。
其實,在傳統中醫中認為,人是需要“吃”的,但要吃得適量,吃得均衡,還要吃得適合自身體質?!饵S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句話其實講到食物對于人體是有幫助的,同時飲食還需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這也與現代營養學中提到的“膳食寶塔”相符合。在《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提出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強調了節制飲食的概念,現代醫學也證明很多代謝性疾病是和飲食過量有關。
這時,有人會提出“既然很多病是吃出來的,我們不吃行不行”,長期的禁食或少食是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因為在我們中醫理論中維護人體生命活力和身體機能的“營氣”和保證身體免疫力的“衛氣”都來自于“水谷”,也就是我們的食物。所謂“水谷精微之氣”為“營氣”負責營養身體保持機體活力;“水谷彪悍之氣”為“衛氣”負責保衛機體,抵御外邪。現代醫學也證明,長期的少食會導致人體相關營養性疾病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