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堯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2.3億人,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人,分別占總人口的16.7%和10.8%。我國不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僅規模大、速度快,而且高峰持續時間長。這一現狀,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并對養老事業帶來嚴峻挑戰。如何解決好大規模的養老問題,已成為擺在全社會和各級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相對而言,我國城市養老的矛盾問題更加突出:一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脹,流動日趨頻繁。特別在一些新建小區,人員來自五湖四海,鄰里關系相對淡薄,未能形成守望相助的氛圍;二是城市老年人口密度大,絕大多數城市家庭是典型的421結構,家庭養老能力弱化,子女養老壓力大,而養老機構又一床難求;三是城市的擴張,房價的上漲,使得大多數城市老人和子女分開居住,無論生活上,還是情感上,聯系都不夠緊密……上述種種原因,使得城市養老工作面臨更多的困難和問題。
我國老齡化時代正快速到來,城市養老機構卻發展緩慢,現有的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巨大的服務需求。綜觀我國現有的養老機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養老市場供需不平衡。一方面,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往往需要排隊入住;另一方面,民辦養老院費用較貴,一些老年人的退休金無法負擔養老院費用。
(2)傳統養老觀念根深蒂固。中國深遠的傳統文化積淀,使得一些老年人秉承養兒防老觀念,不愿意住進養老院。
(3)養老機構服務有待改善。普遍存在服務專業人員短缺,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
(4)個性化生活需求難以滿足。由于經濟、成本、安全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養老院實施統一化管理,無法為老人提供個性化生活服務,老年人對高質量晚年生活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以上這些問題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機構養老工作的推進,讓更多的老年人愿意選擇居家養老。
事實上,城市老人居家養老,有著養老機構難以比擬的優越性。
(1)從生理上來說,居家養老更能符合老年人現有的客觀生活條件。到養老機構養老,舒適度取決于養老院的級別。雖然城市老人基本上都有退休金,但如果選擇好一點的養老院,一些老人還是會感到經濟壓力。而居家養老,則可以讓老年人維持原有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慣,讓他們在原本熟悉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生活。
(2)從心理上來說,居家養老更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不僅僅指生活照料和健康維護,還包括精神慰藉。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老化,社交能力、社交范圍明顯退縮,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更需要家人和親情的關懷,而居家養老恰恰能夠滿足老年人對家的渴望,是一種更適合老年人的親情養老。
(3)從社會層面來說,居家養老還是一種投入較小,卻經濟高效的養老服務方式。一是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水、電、氣等生活設施齊全,缺少的是日常照料。依托社區組織和志愿者等群體的家訪和奉獻,可大大節約人力成本;二是依托社區現有的醫療機構、活動中心,可節省養老機構的建設費用以及各種配套費用;三是醫療、清潔、餐飲等服務機構或團體,可通過上門服務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形成新的養老便民產業鏈。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居家養老不僅投入小,還可以讓老年人不受時間和環境的束縛,在自己家中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這一養老模式不僅在我國城市中具有很強的可推廣性,其社會效益也不可小覷。
居家養老,是更切合城市老年人生活的一種養老方式。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依托社區和相關機構,積極探索構建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的發展對策,為城市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適、安逸的居家養老服務。
絕大多數城市老年人,擁有自有住房。在自己家中養老,對老人特別是自理能力還較強的老年人來說,是他們更愿意接受的一種選擇。社會的科技發展,智能腕表、穿戴設備、臥床感應設備等智能科技產品的誕生,提高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可操作性。這些現代科技,既可以讓老人在發生摔倒等意外時,立即發出求救信息,確保得到急時救助,也可以進行實時健康管理,對老年人控制飲食、安時服藥等各種健康事項發出提醒。依托網絡遠程技術,還可以讓子女和特定服務機構遠程監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隨時掌握老人的活動路徑和范圍,防止出現迷路走失等狀況。
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面廣量大。應通過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浴)服務點,配備社區活動中心、健身中心等,完善社區的養老服務功能。同時,以社區為中心,通過市場化、信息化、社會化手段,整合社會服務資源,通過各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應逐步打造智慧社區,可通過建立老年人大數據平臺,按自理、半自理、部分失能、失能細分服務對象,為老年人提供精準的養老服務。社區居委會還應利用志愿者力量,定期組織老人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例如在節假日組織老年人開展包湯圓、包粽子等,豐富社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各城市應充分認識養老事業的地位和作用,在制訂城市發展規劃時,統籌兼顧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項目的建設。政府部門在新建社區的時候,必須和幼兒園、小學一樣,配備一定的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應給予財政傾斜,出臺相關的補助獎勵政策,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平臺,加大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智慧養老產業等。要幫助和推動社區改進服務,提高社區的養老服務能力,加強社區和社會醫療服務機構的聯系,積極開辟醫療綠色通,不斷完善居家養老的醫療服務和機制。鼓勵公立養老院對周邊居家養老的老人開放食堂、健身設施等場所。要開放各種社會服務性組織,讓更多專業的服務機構加入到居家養老服務中來,同時加強對社會服務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切實發揮政府部門的管理作用。
總之,居家養老,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不斷發展完善的城市養老新模式。有鑒于我國尚未基本實現現代化卻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實際,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未雨綢繆,積極出臺各項措施和政策,及早、綜合、科學應對養老問題,確保更多的老年人過上有保障、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1]陳笑笑.我國城鎮老年人居家養老模式的問題及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18).
[2]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