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暉 高 敏
生活質量一詞來源于西方的Quality of Life,國內也有學者翻譯為“生存質量”、“生命質量”,臺灣地區則稱之為“生活品質”、“生命品質”。生命質量和生命品質側重于衡量心靈自在與解脫的程度,生活質量、生存質量和生活品質則較側重于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與居住環境的舒適性,不過,生活質量的研究發展到現在,這幾個詞已被混合使用。自從生活質量研究開始,作為社會政策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就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
蘭德斯曼(Landesman,1986)提出生活質量這一概念的界定應獨立于生活滿意度,質量是對個體所擁有的生活條件的客觀衡量,對這些條件的評價就是個體的滿意度。生活條件可能對個人滿意度有重要影響,但是無論二者之間的潛在關系,還是個體主觀評價本身都不可能形成對生活質量的測量,故生活質量測量的一般指標只能通過對人類的不同生活條件加以評估而構建。
生活質量是一個涵蓋主觀和客觀的廣泛概念,主觀系指滿意度和幸福感,這是生活質量的主要指標,客觀的評估則以功能性的能力為代表。在測量上,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常作為生活質量的指標,但只能反應出受試者自身對于生活的主觀感知,不足以代表生活質量的全部。
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生活質量的研究,一方面是國外生活質量概念、指標研究、理論及經驗研究的引入;另一方面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如何評價并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社會發展的既定目標。最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探討生活質量的評估指標和研究方法,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居民層面上。生活質量的研究,呈現出以社會學、人口學領域的研究為主,以經濟學、醫學、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為輔的特點。
生活質量的各個指標的國際比較發現,我國目前的生活質量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是比較明顯的。
世界銀行統計發展指標發現,42個國家生活質量綜合評價比較,我國排名第41位,17個發展中國家生活質量排名我國排在第16位。
美國旅行雜志《國際生活》的“全球生活質量指數”在綜合考察了生活成本、文化與休閑、經濟、環境、自由、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治安、氣候等9項指標的基礎上,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生活質量指數”,我國在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16位。
盡管這些調查忽視了制度和文化因素,但不可否認,與發達國家以及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是有一定的差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每年都在全國展開中國居民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每年的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報告發現,中國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一直在中等左右,平均分在3.40-3.58之間,從2005年開始總體生活滿意度逐漸上升。除了2006年,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都高于城鎮居民;總體幸福感的調查發現中國居民總體幸福感較高,但呈下降趨勢,3.79-3.72-3.64。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實證研究成果很多,學者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調查不同城市居民,得出比較一致的結論: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質量大致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大多數城市對目前的生活評價介于滿意和比較滿意之間。
周長城和任娜對北京、上海和廣州市居民的調查發現,三市居民對總體生活比較滿意,北京、上海和廣州居民的整體滿意度平均得分分別為3.02、3.37和3.20;北京居民對生活表示滿意的百分比為53.7%,不滿意43.2%;上海居民滿意75.6%,不滿意20.7%;廣州居民滿意53.7%,不滿意41.4%。
張蕾和郭娜對鄭州、武漢和長沙市居民的調查發現鄭州、武漢和長沙三地居民對現在的生活質量總體持比較滿意的態度。鄭州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最高的,回答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例為28.7%,武漢市居民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評價最低,不太滿意和和很不滿意比例累計達到40.1%,長沙市居民位居二者之間為32.5%。
農民生活的研究近幾年才開始受到學者的重視,農民的生活質量到底高不高?調研的結果也都認為自2003年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民生活質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得到改善,但整體生活質量有研究認為一般,有研究認為比較高。
謝虹、黃悅勤和張桂芝的調研結果發現,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農民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中農民的基本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保障,但是在經濟收入、住房、飲食、醫療、文化生活等方面,鄉村農民還遠遠落后于城鎮農民。
周萬全的調研發現:農民生活質量總體水平較高;主觀生活質量(如社會交往、家庭生活、閑暇生活質量)較高,客觀生活質量(如居住、交通質量)較低。影響居住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房屋類型和房屋質量;影響社會交往質量的主要因素是鄰里關系和家庭成員關系;影響交通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是道路狀況、交通工具使用方便程度和使用價格水平;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婚姻關系、居住質量、衣食消費結構等;影響閑暇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成員關系和生活的緊張程度;影響職業滿意度的主要是勞動強度和勞動收入;其它方面,環境污染程度、醫療價格水平和鄉鎮干部都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活質量怎么樣,不僅學者關注,近幾年政府也開始關注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問題,一系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的出臺就是明證。但不可否認,盡管農民工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改善,相對于其他群體,農民工的生活質量仍然不高。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建立了中國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并以此指標來調查農民工生活質量。2006年城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全國農民工平均的生活質量指數為0.532,這意味著當前農民工生活質量的總體水平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53.2%。具體指數分析發現,收入和消費指數為0.635,住房指數為0.494,健康和就醫指數為0.642,勞動時間指數為0.552,社會保障指數為0.251,權益保護指數為0.659。其中,權益保護指數最高,社會保障指數最低。同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城市居民與農民工群體只因身份不同,生活質量差距竟如此之大,這個數字著實令人觸目驚心。國家統計局課題組還分區域對農民工的生活質量進行了研究,分區域看,按照東中西部劃分,中西部農民工的生活質量明顯落后于東部,但是中部和西部農民工的生活質量水平基本相同;在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工作和生活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是依次降低的,這說明城市規模越大,民工的生活質量越高。
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分析得出,農民工生活質量有提高,但遠遠低于城市居民,也低于農民。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主要應從提高農民工的工作和保障滿意度和生活環境滿意度入手,改善其工作條件和居住狀況,完善其社會保障。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醫學研究的主體,醫學研究多是研究與疾病相關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而社會學的研究多是從整體生活質量方面收入。這就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結論,醫學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較低(多研究病患老人),而社會學研究則認為由于老年人的低參照標準,他們的生活質量比較高。
劉菊芬和白銘文對4大直轄市高齡老人的研究發現,4個直轄市中絕大多數高齡老人對目前的生活滿意,其中認為現在生活很好的比例為2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7%),認為現在生活好的比例為43.0%,認為現在生活很不好的比例僅為0.8%。各城市間差異顯著,上海市老人認為現在生活很好的比例最低,為29.1% ;天津市老人認為現在生活好的比例最高,為47.9%。從居住方式來看,與家人同住的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均高于在養老院居住的老年人,獨居老人生活滿意度最差。
韓加強分析發現,我國老年人總體生活質量仍處于較低層次。老年人普遍對家庭生活評價較高,經濟和健康次之,大多數老年人對社交和精神生活不滿意。城鄉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價有很大差別,首先,城市老年人在經濟和精神生活上處于優勢;其次,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城鄉老年人綜合評價指數差別不大,但指標質量結構有很大差距。
文獻分析發現,最近幾十年,政府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對居民生活質量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豐碩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研究對象范圍狹窄,使用計量分析法,對國內有關生活質量研究的總結性比較發現,以往的研究對象主要分為三類:以老人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居民為研究對象;以與生活質量有關的健康、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為對象。第二,研究方法相對單一,國內外相關生活質量的研究,客觀指標研究是以國際上普遍公認的GDP、恩格爾系數、消費水平等為標準,主觀指標的研究多是從滿意度、幸福感入手;而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則是利用WHOQOL-100和WHOQOL-BREF等量表來分析。第三,目前生活質量的跨文化比較是生活質量研究領域的熱點,但是國內有關生活質量的跨文化研究卻為數不多,或者說還沒有得到重視?,F代生活究竟發生了什么實質性的變化,居民生活質量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文化對生活質量有何影響,程度又有多深?只有通過比較方可找到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深層次因素和原因,為維護多元性文化,制定國家政策等提供參考性建議。
[1]鄔滄萍.轉變中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總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馮立天,戴星翼.中國人口生活質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I.Kristen Bass.Quality of life three month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effects of presurgical physical fitness[D].Blacksburg:Virginia and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