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瑾/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從《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07—2011年)》可看出,目前高校資助工作采取的是對貧困學生的資金資助,資金來源渠道廣,一部分來自國家的資助,分為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另一部分來自企業和社會人士的資助,包括獎學金和助學金[1]。由此觀之,在高校中資助金額和資助覆蓋面的進一步擴大,從體制上保證任何一個貧困學生不會因家庭經濟原因而失學。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存在“誤差”。各項資助政策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2]。每學年在開學時,學校會根據學生提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申請表,在學生班級以民主評議的方式進行貧困生認定,相關認證材料是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依據。然而,申請表和調查表的真實度不高。首先,這些材料雖然經由民政部門審核蓋章,但相關部門不能完全掌握學生家庭具體收入情況和學生的具體消費情況。其次,學生家庭也可能因突遭變故而致貧,如遭遇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或家人遭受重大疾病、發生重大事故等,學校一般也難以及時掌握這些情況。總之,以上客觀因素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帶來困難[3]。
(2)資助方式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很多時候流于形式,只是做了資助的表面功夫,沒有對育人工作引起重視。每年的助學金評定,只是單一地進行了困難認定工作,沒有注重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心理輔導等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少精神層面的關愛和尊重。只進行物資資助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形成依賴心理,甚至引起學生價值觀扭曲,如用隱瞞家庭真實的經濟狀況等不正當手段來獲取資助的現象的產生。長此以往不利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無法做到資助與育人相結合。
(3)自強自立等思想教育欠缺。學校每年發放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力度很大,除此之外,不但設立了勤工助學崗位,還引入了各類企業獎學金和各類基金。令學校和教師堪憂的是,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都只顧及申請助學金這一環節,而并未抱有要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獎學金和勵志助學金的意識和思想,在后期勤奮刻苦,自強自立,以此來回報學校給予的幫助。長此以往,這些學生養成依賴心理,行為上怠惰,缺乏其他綜合能力的鍛煉,畢業之際,又因就業問題成為難題。
貧困生檔案是高校做好資助工作的重要依據,每年及時準確地對其更新、調整,建立健全貧困生檔案,有利于及時了解貧困生在校學習和生活,可為相關學生資助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一方面,在做好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前提下,學院將公示后且無異議的最終學生名單及材料上報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審批,審批通過后由校學生資助中心和學院共同建立貧困學生信息檔案。其中貧困生檔案分為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貧困學生認定申請表》和《高等學校學生檔案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等紙質檔案由學院負責放入學生檔案,學院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組和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共同建立保存電子檔案。另一方面,學生也應該填寫家庭經濟困難信息臺賬,與教師形成“一對一”幫扶,在幫扶工作期間教師重點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對高校助學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
高校應該加強資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探索校企合作平臺,為貧困生提供多樣化校外實習機會,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早日步入社會,自立自強,鍛煉綜合能力,不僅滿足了學生在校學習的成長需要,還加強了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強化校企交流合作。值得重視的是,校企合作資助育人新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感恩教育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在物質資助的前提下,教師要堅持用愛和關懷尊重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學業和精神上的幫助。通過開展談話談心工作,鼓勵貧困學生努力學習,告知學生困難只是一時的,只有通過自立自強的鍛煉才能改變現狀。著重構建“扶貧”、“扶智”和“扶志”三位一體的長效育人體制,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拓展和道德提升。
教育是小到一個家庭、學校,大到社會、國家的責任。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國民思想文化素質,是國家振興的迫切希望。國家資助政策和高校全面資助育人的長效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貧困生的經濟負擔,保證了教育公平公正。與此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國家及學校的幫助和關心,真切體會到要通過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恩學校、回饋社會、回報祖國,這在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