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洋/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1)在地域方面,大部分畢業生都會想在大城市尋求發展。往往高校畢業生都會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南京等等一、二線城市。畢業生大多認為我國的一二線城市生活水平高一些,生活節奏快,但是相對來說發展機會更多,發展空間大,能夠見識到更多世面,從而進行更好的學習,讓自己有更高的能力,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是所謂“將來有出息”的基本生存地。
(2)在工作待遇方面,畢業生希望薪水足夠高。工作時付出的辛勞理應是有回饋的。薪水是人們立足于這個社會的根本,錢的多少意味著選擇權的大小,決定著生活質量。畢業生希望公司給出的薪水方面能讓其滿意。據調查,近八成畢業生希望就業時一線城市底薪6000元起步,二線城市底薪4000元起步,滿足在一個城市的基本生活消費。
(3)在工作企業上,畢業生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福利豐厚的企事業單位。據調查發現近年來私企熱潮下降,國企熱潮上升,以前私企以靈活的機制和不低的收入占得上風。現在國企待遇上升很大,制度逐漸健全,最主要的是穩定,不像私企那么具有風險性。而現在畢業生求職越來越看重工作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工作規律性。對于戶口,上升空間,培訓機會等隱性福利越來越關注,所以畢業生逐漸向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公務員靠攏。當然這也并非絕對,在私企一切靠能力,不用搞人際關系,只要有能力就有用武之地。
(4)在工作行業方面,畢業生都希望可以從事與本專業相關或者擅長或熱愛的行業。行業與所學專業相關,做到學有所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價值。所學專業為其未來鋪路,方可更有把握去做好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性。行業與自身特長相關,做到所謀是所愛,會更加激發投入的熱情。
(1)在地域方面,一線城市就業幾近飽和,二三線城市發展充滿活力。我國就業形勢存在的普遍狀況是一方面,畢業生首選的一線城市就業幾近飽和,盡管如此,大部分畢業生寧愿漂在一線城市,也不愿去二三線城市發展。另一方面,二三線城市因為人才缺乏發展受阻遇到瓶頸期,嚴重阻礙城市進一步發展,但因發展并未飽和,整體仍充滿活力。故在一線城市這個比較飽和的人才市場上立足,除非本身有比較獨特或者很高的能力,否則發展空間相對受限,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效果可能并非理想。
(2)在工薪方面,畢業生們所期望的薪資往往和自身能力水平不成正比,出現自身能力配不上所求薪資的情況。企業招聘的目的就是招納人才,為企業創造利潤。例如“非你莫屬”節目里有一個環節叫做“談錢不傷感情”,老板根據應聘者的能力來給出相應的薪水,所謂有多大能力吃多少飯。部分畢業生面試了許多招聘會,但在工資方面總是高不成低不就。其實這種眼高手低的行為并非可取。“向錢看”能夠理解,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職業是謀生的手段,薪酬是最重要的關注點,追求更高薪酬無可厚非。而薪酬收入和自身能力貢獻密切相關。薪酬待遇高低是判斷一個人工作能力,業績是否優秀的一項重要標準。薪酬待遇高,是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強的結果。大多畢業生并未準確把握薪酬待遇的內涵。賺錢前提是值錢,工作中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業績。工作水平和業績提高之后,企業自然會給予相應的薪酬待遇。眼高手低并不可取,要想在求職時得到滿意的結果,這就需要畢業生在畢業前早做準備,更加務實一些,腳踏實地,豐富自己,提高能力。
(3)在工作企業上,福利深厚的企業人才需求供遠遠大于求。盡管現在國企熱,公務員熱潮陣陣襲來,但國企畢竟占少數,需要的人員數量有限。每年舉行的公務員考試,千人萬人爭搶少數有限的名額,甚至需要走后門托關系。國企熱中想在國企工作或打算考公務員的畢業生數量龐大,而職位有限,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壓力較大。
(4)在工作行業與自身所學專業的關系方面,所學專業在市場上有冷熱之分。畢業生都希望從事于專業相關的行業,讓大學四年的準備可以在求職過程中加分。現實中所學專業投放到市場上就會有冷熱之分。從事于相對冷門的專業比如土木研究等等在目前資本市場上就業待遇并不可觀,與此同時近年來金融專業,法律專業等的工作待遇較為可觀豐厚。市場當面或未來的發展前景造成畢業生在學校里進修的專業在求職時作用效果懸殊的差距。所學相對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會開始一個新的工作,需要在一個并不熟悉的行業從頭開始,進行準備積累探索。所學相對熱門專業里的畢業生在進入社會時往往較為容易的得到一個滿意的工作。專業在市場的熱度水平與這個時代的發展,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而這些都具有不可預知不確定性。
(5)畢業生對其本身職業意向的了解程度和公司對應聘者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準確。大部分畢業生對其真正擅長做什么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規劃。若讓一個內心抗拒銷售的人去擔任市場調研,勢必業績做的不那么可觀。這需要畢業生深入了解其本身,清楚自己的擅長與喜好。同時也需要企業對應聘者有清楚的認知和定位,知人善用,讓其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高校畢業生就業預期與現實矛盾的成因復雜繁多,其實歸根倒底,是畢業生本身可以創造的價值。畢業生先成為千里馬,再有一個好的伯樂(企業)方可讓馬行千里而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