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天津理工大學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深刻改變了大眾學習方式。大學生黨員更處在加強新時代黨的理論學習的先鋒位置,應有緊迫感和責任感。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創新理論學習途徑,增強大學生黨員理論學習實效性,是高校黨建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2018年春節后,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10億大關、微博月活躍用戶達4億、微信公眾號數量超1500萬,新媒體平臺已深度融入人們生活,成為第一時間獲得信息的源頭。調查顯示超八成大學生使用手機登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日均超4小時,大學生黨員擁有了更加快捷、豐富的知識獲取途徑。“人民日報”“學習小組”“思想火炬”等優秀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時事熱點、政策方針解讀,越來越受到年輕讀者喜愛,使大學生能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借助電腦、手機、IPAD等新媒體終端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即時獲取并交流信息。
但正是由于新媒體快捷的傳播特點,“碎片化學習”是新媒體時代學習的普遍特征之一,碎片化知識靈活易取、可讀性高,但優勢同時伴隨著缺點,這些知識點間難以形成相關的聯系和完整的體系,也難以讓學習者持續關注和深度研究某個課題,這對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區別于傳播媒介,新媒體沒有等級劃分或交流鴻溝,主流的交互平臺均能簡單實現自媒體傳播消息并開放評論,大學生可以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的方式共享知識和資源。相比獨自研讀,新媒體平臺強大的交互性強吸引著大學生黨員發表見解互相討論互相促進,黨支部也擁有了線上開展組織生活的可能性。
而同時新媒體平臺的強交互性決定了每個人的信息終端可以接收瀏覽各類信息,包括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極端的,多種價值體系也在網上激烈充斥,大學生黨員閱歷較淺,自我意識較強,三觀處于形成鞏固期,思想容易被外部環境影響,使得黨支部線上開展學生黨員理論學習的難度加大。
傳統的學習途徑,比如上黨課、聽講座等,具有單向傳輸、集中統一的特點,無法滿足不同的個性需求,新媒體平臺具有很強的個性定制性,可以根據每個黨員基礎的不同,開展針對性的內容和進度控制,實現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事施教。
同時學習內容和方式不再統一化,導致考核標準和方式難以規范統一,支部理論學習的效果檢測不及時,對成員的約束性較弱,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理論學習的實效。
理論學習的內容是關鍵,高校基層黨支部負責人應對內容有統一的規劃和系統安排,根據支部成員的年級、專業特點,篩選相應的內容,做到從成員的實際需求出發。同時內容輸出應集合優勢、權威平臺內容,避免學習內容過于繁雜,甚至自相矛盾。黨支部可成立理論學習研發小組,精心整理科學、系統的學習脈絡,并向支部成員推介制作精良、內容規范的學習網站、視頻、公眾號等。同時線上學習的頻率應相對固定,內容輸出的方式應穩定簡潔,便于積累。例如,支部可通過集中打造自己的學習公眾號,及時將梳理過后的學習材料推送,定期對上一階段學習內容做出回顧和知識點脈絡總結,增強成員學習的系統性、深入性。
對于大學生黨支部,精心運營支部社群可以將理論學習的連續性做得更好。QQ群、微信群等形式,可以開展各種形式延續線下的集中學習,通過線下強關系促進線上互動,通過線上的活動增強線下成員間的黏性,例如線上進行閱讀學習、分享理論學習心得、建立線上讀書角等,通過線上的活動進一步提高實體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現實生活與網絡生活的無縫對接。同時社群的討論與理論學習成果,還可以通過每個成員本身的自媒體傳播發聲,在更廣泛的青年學生中樹立黨員旗幟,宣講黨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大學生黨支部在高校黨建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第一,建立“導學”機制,支部負責人帶頭成為學習思考的模范,作為線上學習主要的負責人,規劃系統學習方案。建立健全各項學習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新時期黨組織學習內容、方式和要求。第二,建立“助學”機制,要組織成員開展團隊學習,促進信息共享、坦誠交流、取長補短,不斷梳理總結學習體系、知識脈絡,聯系國家、社會熱點和學生專業學習實際制定學習計劃,由支部成員輪流參與學習內容的整理和學習進度的監督。第三,建立“督學”機制,明確新時期黨員及黨組織學習標準,利用社群進行學習打卡、命題內容分享、線上測試考核等,保障線上理論學習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