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山西工商學院
隨著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對創新教育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與大數據的融合催生了多種教育模式,有別于傳統的新式教育對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拓寬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要充分運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總體看來,大數據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在數據支持不足、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不足、教育內容說服性不足等問題,教育結果與教育期待還有較大差距。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成為高校學生的日用品,也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常用工具。由此看來,高校思政教育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符合教育需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從宏觀角度來看,大數據對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指定本地區和本部門教育規劃,推進教育發展具有頂層設計的意義。從中觀層面看,大數據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以數據形式分析學生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等內容,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培養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從微觀層面看,大數據對高校思政教師分析班級學情、制定教學計劃、開展課堂教學等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大數據對完善思政教育頂層設計、分析學習基礎和興趣、提高教育真實性和準確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大數據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90后、00后大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展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思政教育者正可通過觀察學生的朋友圈,對情感數據進行分析,制定具體的思政教育干預方案,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溝通,確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另外,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可通過大數據呈現出來,對大學生內心世界的評估和判斷,因勢利導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思政教育的創新性也就能持續有效推進。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的同時,也會對思政教育產生一定的干擾。大數據固然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傳統思政教育向現代思政教育過渡還有一段較長的時間,且大數據的融合與應用需要專門的人才,簡單的大數據+思政教育難以滿足思政教育的教育需求。所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大數據后產生的效應關鍵還要看教育者自身,思政教師能將傳統思政教育與思政教育創新結合起來,對大數據的應用與人才培養判斷到位,就能發揮大數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有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是社會主義辦學、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圍繞思想道德品質、政治素質、創新創業等內容展開,教育內容相對穩定,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教育模式,也反映了思政教育的傳承性。因此,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要吸收思政教育的傳統模式優勢,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將大數據融入思政教育中,形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又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開拓者。
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本質上就是現代教育教學媒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融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論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在教育形式上進行了較大調整。所以,高校要將思政理論學習與教育創新實踐相結合,將理論以數據的形式呈現,使人直觀、明了。例如,思政教師可持續關注大學生微信、QQ等朋友圈,分析現階段甚至更長時期以來的思想動態、學習基礎、興趣愛好,通過數據變化展現大學生的變化,教師再通過所掌握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教育。
獎懲并舉、恩威并施是教育的常態。一味獎勵和懲罰對教育者的終身發展都十分不利,容易滋生自滿、自卑的不良心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輔導員、黨工團干部、學生會干部等主要教育者都應通過不同形式的談心談話,了解學生最新動態,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在網絡、新媒體等平臺上的思想表現,最終形成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及時制止不良思想和行為,敢于向不符合教育預期的學生說不,適時通過懲罰手段來矯正學生的思想言行。
大數據是影響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和結果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者、大學生和大數據之間的融合預示著高校人才培養正走向新的局面,新的教育教學手段開始影響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調整標志著高校因材施教、針對性教學日益受到重視,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因大數據的參與而與眾不同,思政教育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