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佺/遼寧中醫藥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注入基層推動建設,對此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這些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一方面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同時又為新農村建設吸納人才貢獻力量。
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意義深遠:首先,基層就業緩解了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在城市的就業壓力。第二,大學生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工作能力較強,思想理念先進,眼界開闊,在農村就業創業,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互聯網促進了通訊、教育、娛樂、消費等諸多行業的快速發展,活躍了社會經濟,為畢業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平臺。首先,互聯網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推動自主創業創業,實現了就業容量的大幅度增加。其次,互聯網為就業信息的超時空傳播奠定了夯實的技術基礎和支持,實現了就業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廣泛性,讓畢業生牢牢把握就業機遇。
為了解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現狀,面向遼寧省內多所本科院校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現對調研結果進行整理分析。調查樣本構建:秉承男女比例均衡、年齡范圍適宜、城鄉分布平均、專業覆蓋廣等原則,在遼寧省內10所本科院校選擇涵蓋5類學科10種專業的500名學生組成本次研究調查的樣本,保證研究對象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調研結果具有說服力。
調查內容設計:本次調查重在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現狀。問卷涉及分為三大主體部分:第一部分,畢業生基本情況調查;第二部分,畢業生對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方面的主觀期望;第三部分,職業生涯規劃與對就業前景的態度。
調查結果分析:在薪資待遇方面,高校畢業生的期望月薪集中在2000-4999元。對于工作環境的要求,城鎮生源學生更多考慮北、上、廣、深等城市,他們對工作環境的要求略高于農村生源。關于職業發展規劃,近7成學生表示自己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為做好詳細的職業規劃。在問道關于就業選擇時,約半數的學生表示自己會理智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與興趣愛好,也有近5%學生表示,將完全聽從父母安排。
總結歸納:畢業生的性別、年齡、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多種細微因素都會對學生擇業觀念產生影響。其中,畢業生自身內在因素是影響其就業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是培育畢業生樹立科學就業觀的重要舉措。
為培育畢業生樹立科學端正的就業觀,高校首先應加強就業政策的解讀和宣傳,注重畢業生思想引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工作推進會、互聯網平臺等多種方式積極宣傳國家出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讓每一名畢業生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通過挖掘和樹立就業典型來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端正的就業觀。
高校應增強自身的就業服務意識。一方面,合理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就業指導與咨詢途徑:通過微信、微博等媒體向畢業生推送招聘信息,確保每名畢業生能掌握最新、最全的就業信息。同時考慮畢業生外出求職的實際情況,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為畢業生提供線上就業指導與就業咨詢。定期調查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其次,對于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進行精準就業幫扶。通過個別談話等方式,幫助他分析形勢、正確評價自己,力求學生保持清醒頭腦。通過及時了解和掌握有實際困難的每一位畢業生的情況,排除畢業生就業憂患,使他們能早日落實就業單位。讓畢業生自始至終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
面對新形勢下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校應高度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把就業指導工作前移并貫穿在大學教育的始終,根據各年級特點有針對性、分層次的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規劃其職業生涯[2]。對大一學生,重點開展“專業思想教育”著重引導其根據自身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方向,明確大學期間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選擇。對大二學生,著重結合能力培養,進一步確認職業目標。對大三學生,著重實習和鍛煉,培養與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對大四學生,針對擇業期間的問題,在就業形勢、信息服務、政策咨詢、面試技巧、心理調適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