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現今社會一直提倡著“互聯網+”,在這種新型模式的作用下,微信、微博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交往的主要形式,由此,大學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些平臺,將思政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學??梢院芎玫睦镁W絡平臺進行思政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輔以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思政知識學習中,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在德育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那么,如何在課堂教授學生馬克思主義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學校去仔細研究改革,全面深化教學、教研改革,使得思政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一方面增添教學的趣味性,一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做好中國的接班人奠定基礎。
剛剛進入21世紀,我國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重視,出臺了各種法規意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多次提出要求大學生在學校全面學習毛鄧思想等社會主義,還要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與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通過宣傳和學習我國民族文化,全面提升的文化綜合素養。我國領導人曾經多次提出,我國如果想要提高教育質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革必不可少。而我國高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思政課堂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愛國思想更穩固,在思想山可以更加擁護黨、堅持黨的路線方針不動搖,還可以有效培養其吃苦耐勞的品質。通過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的緊密結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健全的心理發育、更加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自身能夠全面發展。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兼愛、非攻、尚賢”思想,這就可以很好的教育學生懂得互相幫助、處事溫文爾雅,可以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這與我國提倡的“生態文明”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一脈相承的,非常有利于大學生注重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人生觀眾,傳統文化提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可以幫助其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遇到挫折不氣餒,更有利于他們走向成功。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優秀,悠久歷史文化中總是富含正能量的,這些非常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自立自強的思想,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及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獨立、更加自強。先人曾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還有越王“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更有司馬遷忍辱寫下千古篇章-史記等,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政的教育都具有重大作用。大學思政教育中,應該良好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中汲取優秀文化知識,在正能量中去體會名人的成就由來,為他們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相應基礎,也為他們成為我國的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
20世紀我國之所以受到外國侵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因于愛國教育的缺失,人們的麻木不仁。為了使以后發展中我國競爭力更強,國際地位更高,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而提起愛國教育,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通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可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增強其責任意識以及拼搏進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典范眾多,比如“蘇武牧羊”、“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等。種種愛國主義典范,不僅使他們顯得偉大,還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留下了千古美談。通過其與高校思政的結合,學生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更有利于愛國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他們不僅在愛國中可以取得成功,更有利于他們成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杰出人才。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直提倡著“孝”,因為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一直提倡“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優良文化,不僅要求大學生要好好繼承、發揚,還要擺脫很多社會中的不良現象。比如,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啃老、不愛父母、家庭不和睦等現象一直存在,嬌生慣養、毫無責任感和感恩之心,長此發展,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長,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必須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輔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強其孝順父母、為家庭負責的意識。
誠信不僅是很多企業遵守的重要原則,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也起著重要作用,講誠信可以受到他人的尊重,是其職業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我國有“一諾千金”“言而有信”的傳統說法,這就是在教育人們與他人交往中必須講究誠信,這有利于個人處理與家人、他人、社會等各種關系。孔子曾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些優秀文化都可以很好的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通過故事的方式將誠信教育傳授給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樹立誠信,樹立正確合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一直提倡著和諧社會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其實與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等是相統一的,其體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人際關系處理中要注重仁愛,人與自然關系中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種種思想都體現著相互尊重、理解、互幫互助的關系,高校思政教學中應該積極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后消化、吸收,進而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其學會做人、學會尊重自然、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是傳授理論的重要場所,要想將中國傳統文化良好的應用于高校思政,首先必須在理論上做到有機結合,這有利于學生良好的掌握理論以及傳統文化的精髓。比如,我們在教授毛鄧思想時,可以將社會主義與傳統封建社會做對比,從生產力以及生產方式上進行詳細對比,同時還要對傳統中國文化到當今社會的發展歷程進行詳細解釋,讓學生在自強不息、自主自立、勤勉不懈的思想中去理會“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內涵,從而激勵他們好好學習相關知識。這不僅可以豐富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接受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微信、微博的廣泛利用,從一定意義上已經拓寬了高校思政的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學習。通過網絡,老師可以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將我國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跡等很多內容展示于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去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魅力所在,還有助于他們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不僅在課上,還有助于他們在課下自動的將傳統文化與思政學習有效結合。
高校思政教學緊密的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看似簡單,其實工作相當復雜,不僅需要學校做好充足準備,還需要國家很多部門的支持與配合。高校應該采取一切方法,將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思想、自強意識、誠信精神等,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中學好馬克思主義、毛鄧思想等內容,還要學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進而應用于生活工作中,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媒介,為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