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龍/營口理工學院思想政治教研部
政治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在面對“人們需要通過某些形式生活在一起”的情況下,去探究“我們為什么要這樣生活在一起?有沒有‘最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形式?”,以此來建立適宜人們生存與生活的社會形式。家庭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家教的根本目的也來源于此。當面對與一個新生命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事實時,為了保證其生存與生活的質量,需要向其傳授生活經驗和集體遵循的價值觀念,使其能夠融入到家庭、社會環境中去,獲得“最舒適的生存狀態”。這種傳授經驗的過程,便是家庭教育。以此目的為出發點的家庭教育形式,便是筆者對“科學家教”的個人定義。
子女身體的健康是其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以保證生存的角度來講,父母對子女生命之初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是懲罰性質的教育,諸如“你不能吃臟東西,或是隨地大小便,否則將受到懲罰。”在幫助子女形成最基本的生存觀念和健康觀念的時候,“懲戒教育”是最直接也是適宜的教育方式之一。兒童會在避免懲罰的心理驅動下快速建立起保障自身生命和健康安全的意識。但“懲戒教育”絕非單純的肢體或言語暴力,其在家庭教育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體現,如在孩子尚未有語言觀念的時候,只能通過肢體交流和情緒表達來達到禁止和懲戒的目的,但當孩子學習語言之后,便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而當子女形成基本完善的人格和價值觀念之后,通過表明自身態度的方式往往能夠更好的達到目的。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延伸,是在滿足生存環境的基本健康意識之上面臨惡劣環境和突發事件,或面對他人或社會的劣性刺激產生多種方面影響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與其說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如說是“心理問題”教育。即針對孩子正在遭遇或可能遭遇的心理問題,提供解決措施和方案,從而使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質。這就需要父母能夠尊重子女獨立的意識,注重與子女的溝通和接觸,發現子女的心理偏差,用積極的語言和態度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
“沉浸”教育,就是超越語言教育之上無形的教育。比如,一個沉浸并享受閱讀的父母,在與子女分享自身的閱讀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的讓其感受到閱讀本身的快樂。而一個自身無法享受閱讀,卻在言語上逼迫子女用工讀書的父母,不但難以讓子女享受閱讀,反而會將閱讀等同于“外界環境的威脅”,使其產生反感和抵抗心里。很多時候,讓子女“看到”比“聽到”更有力量,而“沉浸其中”是向子女傳授自身良好品質的最好方式。
家庭建立的基礎不是因為同住一間房子,或是單純的親緣關系,而是家庭成員之間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家庭或社會成員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有著很強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家庭,往往并不需要一份詳盡的“家規”或“尊老愛幼”的標志來維持這種信任,就像是一雙合腳的鞋子,讓人感受不到鞋的存在。家教的目的,就是讓家庭成員更和諧舒適的生活在一起。
人身自由的定義是,公民在法律范圍內具有獨立行為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1]在法律上明令禁止了家教中對有獨立思想的子女采取的限制自由的粗暴懲戒措施。從廣義方面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夠影響子女的觀念取向,但不能要求子女必須達到什么程度的個人標準。這種影響包括,健康觀念、基本的普世的道德準則和行為、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但不能包括一定要成為某種性格、掌握某種技能、取得某個職業的人。前者是出于愛的本質,而后者更多的是將子女當成自己理念的延伸和所有物。
思想是人自身對世界的理解和感受,獨立思想是人生存的重要意義。很多時候,人的思想觀念往往不自覺的被個人經歷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所禁錮了。作為教育的一種,通識教育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旨在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不同人群間的知識和價值觀,能對不同的學科均有所認識,以達到融會貫通,培養出完全的、完整的人。[2]具有通識教育觀念的父母,能不局限于自身的成見去理解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沒有“代溝”的存在,父母在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傳授給孩子的同時,也能接納新鮮的事物和年輕的思想,有不囿于己見,與子女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不會把自身的思想觀念作為主導思想強加于子女身上。
本文以和諧家庭的建設為出發點,提出以構建家庭成員“最舒適的生活狀態”為主旨的家教理論和以健康、舒適、自由為基礎的家庭教育觀念。其中健康是人生活和生存的基礎,舒適是家庭理念和教育過程的體現,自由則是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每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都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健康、舒適和自由的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和諧社會。